【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神秀(606~706)
中国禅宗北派的开创者。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早年博览经史,唐‧武德八年(625)在洛阳天宫寺受具足戒。五十岁时,至蕲州黄梅县双峰东山寺(在湖北黄梅县东北三十里)参谒弘忍(602~674),从事打柴汲水等劳役以求法。如此六年,深为弘忍所器重。弘忍有一天令门弟子各作一偈呈解所悟,来决定付以衣法的人。神秀作了一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看见此偈,只说依此修行也有大利益,但不许可他见自本性,终于把衣法另外付给慧能。
弘忍圆寂后,他去江陵当阳山(今湖北当阳县东南)玉泉寺,住在寺东七里的山上,大开禅法,二十余年中,四面八方从他就学的徒众很多。武后则天听到他的盛名,于久视元年(700)遣使迎请,当时神秀已年过九十(见宋之问〈为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表〉)。第二年(大足元年,701)他到了东京洛阳,住于内道场,受到特殊的礼遇。武后时时向他问道,并命于当阳置度门寺、于尉氏置报恩寺,表彰他的道德。到中宗即位(705),更受礼重。神秀住东京六年,于神龙二年(706)在天宫寺示寂,谥“大通禅师”。他这时候已经有一百多岁了,但他自己向来不说年龄,所以人们不知其详(见张说撰碑文)。《楞伽师资记》的作者净觉说神秀并没有什么著作,但秀门共传他所作的《大乘五方便》(一作《北宗五方便门》,又作《大乘无生方便门》),晚近在敦煌石窟发现它的写本(巴黎图书馆藏有两本);又有《观心论》一卷,亦于敦煌发现残本。他的嗣法弟子有十九人,其中嵩山普寂(651~739 )、西京义福(658~736),又继续领众,受宫廷与佛徒的崇敬,不下于神秀。普寂的弟子道璇还把北宗禅传到日本。
神秀的根本思想,从他所作示众偈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见《景德传灯录》卷四),可见一斑。他纯是继承道信以来的东山法门,以“心体清净,体与佛同”立说的。神秀因此主张“坐禅习定”,以“住心看净”,为一种观行方便。《坛经》记载慧能问神秀的弟子志诚,神秀如何示众,志诚说︰“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常坐不卧。”他的门人张说也说,他的“开法大略,则忘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其入也品均凡圣;其到也行无先后。趣定之前,万缘皆闭;发慧之后,一切皆如”(张说撰〈大通禅师碑〉)。这都是说明神秀的禅风。后来他的弟子普寂、降魔藏更发展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之说。
神秀继承了道信、弘忍以心为宗的禅法,故“特奉楞伽,递为心要”(见张说碑文),楞伽宗也立为第七祖(此以《楞伽》译者求那跋陀罗为第一祖,达摩为第二祖,慧可为第三祖,僧璨为第四祖,道信为第五祖,弘忍为第六祖,而神秀为第七祖,见《楞伽师资记》)。但此宗从道信以来,即并重《般若》,而提倡一行三昧。神秀更扩大其方便,涉及多种经论。其门下相传有五方便门,即是︰(1)总彰佛体门,亦称离念门,依《起信论》说心体离念。(2)开智慧门,亦称不动门,依《法华经》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3)显不思议解脱门,依《维摩经》说无思无想为解脱。(4)明诸法正性门,依《思益经》说心不起离自性为正性。(5)见不异门,依《华严经》说见诸法无异,自然无碍解脱。由这五门依经论而又沟通其义,故后人称为方便经(见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
神秀寂后,普寂、义福两大弟子在帝王的支持之下,继续阐扬他的宗风,盛极一时,有“两京之间皆宗神秀”之概。普寂并以神秀为达摩一宗的正统法嗣,立为第六祖,而自称为第七祖。其慧能一系,在慧能寂后荷泽神会出而论定是非,指出达摩宗的正统法嗣不是神秀而是慧能,并以神秀之禅由方便入为渐门,不如慧能之顿悟,于是有南顿北渐之分。南顿适应当时佛徒舍繁趋简之要求,日见其盛,神秀的门庭遂日见寂寞,传了几代,法脉就断绝了。(黄忏华)
◎附︰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摘录自《张燕公集》卷十四)
撰夫总四大者,成乎身矣;立万法(《唐文粹》作“始”)者,主乎心矣。身是虚哉,即身见空,始同妙用,心非实也。观心若幻,乃等真如。名数入焉妙本乖,言说出焉真宗隐,故如来有意传要道,力持至德,万劫而遥付法印,一念而顿授佛身。谁其宏之?实大通禅师其人也。
禅师尊称大通,讳神秀,本姓李,陈留尉氏人也。心洞九漏,悬解先觉。身长八尺,秀眉大耳,应王伯之象,合圣贤之度。少为诸生,游问江表,老庄玄旨,《书》《易》大义,三乘经论,四分律仪,说通训诂,音参吴晋,烂乎如袭孔翠,玲然如振金玉。既而独鉴潜发,多闻旁施,逮知天命之年,自拔人间之世。企闻蕲州有忍禅师,禅门之法嗣也。自菩提达摩天竺东来,以法传惠可,惠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继明重迹,相承五光。乃不远遐阻,睹。岐阳之地,就去成都,华阴之山,学来如市,未云多也。后进得以拂三有,超四禅,升堂七十,味道三千,不是过也。
尔其开法大略,则专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其入也,品均凡圣;其到也,行无前后。趣定之前,万缘尽闭,发慧之后,一切皆如。特奉《楞伽》,递为心要,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久视年中,禅师春秋高矣,诏请而来,趺坐觐君,肩舆上殿,屈万乘而稽首,洒九重而宴居。传圣道者不北面,有盛德者无臣礼。遂推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仰佛日之再中,庆优昙之一现。混(《唐文粹》作“然”)处都邑,婉其秘旨,每帝王分座,后妃临席,鹓鹭四匝,龙象三绕。时炽炭待矿,故对默而心降;时诊(《唐文粹》作“赈”)饥投味,故告约而义领。一雨溥沾于众缘,万籁各吹于本分,非夫安住无畏,应变无方者,孰能至尔乎。圣敬日崇,朝恩代积,当阳初会之所,置寺曰度门,尉氏先人之宅,置寺曰报恩,轼闾名乡,表德非拟。局厌谊(《唐文粹》作“諠”)辇,长怀虚壑,累乞还山。既听中驻,久矣衰惫,无他患苦,魄散神全,形遗力谢。神龙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夜中,顾命趺坐,泊如化灭。禅师武德八年乙酉,受具于天宫,至是年丙午,复终于此寺,盖僧腊八十矣。生于隋末,百有余岁,未尝自言,故人莫审其数也。
三界火心,四部冰背,榱崩梁坏,雷动雨泣。凡诸宝身,生是金口,故其丧也,如执亲焉,诏使吊哀,侯王归赗。三月二日,册谥大通,展饰终之义,礼也,时厥五日,假安阙塞,缓及葬之期,怀也。宸驾临诀至午桥,王公悲送至伊水,羽仪陈设至山龛。仲秋暨(《唐文粹》作“既”)望,还诏乃下,帝诺先许,冥遂宿心。太常卿鼓吹导引,城门郎护监送丧(《唐文粹》作“丧葬”)。是日天子出龙门,泫金衬,登高停跸,目尽回舆。自伊及江,扶道候哀(《唐文粹》作“哀候”),幡花百辇,香云千里。维十月哉生魄明,即旧居后冈,安神启塔,国钱饰,赐逾百万。巨钟是先帝所铸,群经是后王所赐。金榜御题,华幡内造,塔寺尊重,远称标绝。
初,禅师形解东洛,相见南荆,白雾积晦于禅山,素莲寄生于坐树。则双林变色,泗水逆流,至人违代,同符异感。百日卒哭也,在龙华寺设大会八千人,度二十七人。二祥练缟也,咸就西明道场,数如前会。万回菩萨,乞施后宫,宝衣盈箱,珍价敌国,亲举宠费(原作“与宠贵”,据《唐文粹》校改),侑供巡香。其广福博因,存没如此。日月逾迈,荣落相推,於戏法子,永恋宗极。痛慈舟之遽失,恨涌塔之迟开,石城之叹也不孤,卢山之碑焉可作。窃比子贡之论夫子也,生于天地,不知天地之高厚,饮于江海,不知江海之广深。强名无迹,以慰其心。(下略)
[参考资料] 《宋高僧传》卷八;《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五;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山崎宏《隋唐佛教史の研究》;伊藤英三《禅思想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