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禅师(梵dhyāyin,巴jhāyin)


  指通达禅定之比丘。原始佛教时代,阿罗汉为通晓一切禅法者;及至部派佛教时代以后,比丘之间产生经师、律师、论师、三藏师、法师、禅师等专门人才。其中,专意坐禅、通晓禅定者,称为禅师或瑜伽师(yogin)、瑜伽行者(yogācāra)。在中国,禅师之称,并不限用于禅宗名德,即使是天台宗、净土宗、三阶教之出家人,凡专习禅坐者即可称为禅师,如《续高僧传》〈习禅篇〉所收,即有达磨禅师、慧文禅师、慧思禅师、保志禅师、道绰禅师、信行禅师等人皆属此例。在日本,禅师之称则专用于禅宗之僧侣。
  后世,朝廷也曾用“禅师”号赐予有德之僧,中国以神秀获谥“大通禅师”为最早,其后,禅宗六祖慧能于示寂百余年后,亦获谥“大鉴禅师”号。至于生前即受赐号者,以宋‧宗杲之受赐“大慧禅师”为嚆矢。日本则以道隆之受谥“大觉禅师”为最早。德川时代有历代住持皆受禅师号之名刹,若干有功于国家之禅僧,即使是普通寺院的住持也可受禅师号;明治以后,曹洞宗的永平寺及总持寺的住持,皆由皇室授予禅师号。
  [参考资料] 《景德传灯录》卷四、卷二十六;《元亨释书》卷二十二;《东国高僧传》卷一;《禅林象器笺》〈称呼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