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禅(梵dhyāna,巴jhāna,藏bsam-gtan)


  佛教的重要修持法。“禅”为“禅那”(dhyana)的简称,音译又作驮衍那,意译静虑、思惟修、弃恶。《法界次第》卷上之(下)云(大正46‧671b)︰“禅是西土之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或谓dhyāna的音译为禅,意译为定,梵汉合称为“禅定”。
  禅的起源,可远溯自印度古奥义书时代。印度的圣者,由于气候与环境的关系,常在森林树下静坐瞑想,此种静坐瞑想即称为禅那。在西元前五世纪前后,婆罗门、佛教、耆那教皆以静坐瞑想为修持方法,而佛教更以禅作为统一心境、断除烦恼、求达涅槃之重要方法。
  印度早期佛教中,八正道之一的正定,或三学中的定学、四禅等,均以禅为修持的首要法门。大乘佛教兴起之后,禅的修持遂从自利转为利他,而成为菩萨行的六波罗蜜之一。及至传到中国,禅更由一种仅止于修持的方法,发展成为具有独特思想意义的宗派,此即菩提达磨所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宗。唐代有牛头禅、北宗禅、南宗禅等流派,其后并影响及于绘画、茶道、建筑等。
  关于禅的种类,《法界次第》卷下分为世间禅、出世间禅。世间禅是根本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为凡夫所行之禅。出世间禅又分为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二者。前者为二乘之共禅,后者为菩萨之不共禅。《注维摩经》卷九谓,禅有大乘禅、小乘禅、凡夫禅三种。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内,分示禅有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如来清净禅)五种。
  在中国,有关禅定的经典译出甚多。譬如后汉‧安世高首先译出的《大安般守意经》;其后有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出《达磨多罗禅经》;后秦‧鸠摩罗什又译《坐禅三昧经》。此类禅经,大多收在《大正藏》第十五册内。
  ◎附一︰张澄基《什么是佛法》(摘录)
  禅定非佛法中所仅有,印度教及中国的道教,对禅定也都有极深刻的了解和精博的成就。在佛法中解说禅定和智慧的书籍,真是汗牛充栋,这里只能极概括的向各位介绍,作一个开端。
  人类心识的六大病态,虽然其表相与功用,皆互不相同,可是他们却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这六大病态,都是“颤动性的”、“动作性的”和“进行性的”。我想用英文来帮助说明一下︰那是Vibrating,Actingand Progressing 。
  “思想”在英文中有很多不同的字,例如Thought、Reflection、Consideration、Thinking……等等。在这些字里面,我认为Thinking这个动名词,颇能描写人类思想的动作性和进行性。在动词Think后面加了一个ing,使人直接的感觉到思想的流动相。这个波动式的思想流续相,是心识病态的基本相状。唯有用禅定的方法,去平息这个波动的心流,才能开始谈到转“识”成“智”。人类的流动心识,经过一番平静的锻炼后,就会发生许多质的、和相的变化。以禅定的力量作基础,再加上抉择慧,就能渐次伏灭心识的六大病态。普通人的心识是波动的,但入禅定时的心识却是平静的。(中略)
  禅定原祇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并无任何神秘怪诞之处。常人的心理和生理,有其相互的关联,及相互的影响和作用,自成一套。禅定的心理和生理,也自成一套。不过若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禅定,便认为特殊罢了!
  这种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有许多不同的名词,例如︰“静虑”、“禅定”、“止”、“瑜伽”等等。每个名词,都着重在描写此一特殊心理、生理现象的某一方面。梵文里所用的Samādhi(三摩地),即是描述禅定的专门名词之一。现在参照佛法、印度教、中国的道教中关于禅定的叙述解释,试对“禅定”作如下的定义︰
  “禅定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心理方面的显著现象,是心注一境,无波动式妄念起伏的现象。生理方面的显著现象,是呼吸作用,血液循环,和心脏跳动的缓慢、微细,以至于绝对的停止。”
  据佛学家们的研究所得︰深的禅定现象,大都是呼吸停止,和心脏跳动停止的。于解释人身之生理结构,认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等,都是为了支持神经系统的作用而设的。神经系统,也祇是为了做精神(或心识)活动的依靠(缘)而已。在入定时,心识已几乎停止其活动,其时神经系统已不必忙碌地工作去支持它,那么为了支持神经系统而设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脏跳动等作用,都变成多余的了,根本不需要的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于入定时呼吸停止、心脏停跳等现象,也就不会大惊小怪,或发生浅视的怀疑态度了。
  禅定为克治人类心识(思想)六大病态的一种方法,现更进一步向各位简单介绍禅定的境界及重要的修法。
  禅定的三步境界
  禅定的境界,在修行的过程中是逐渐改变的。大体讲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境界。
  (一)
  修定的人,如果精进的话,不需好久,就会觉得在修定的时候,妄念特别多,比平常不修定的时候,还要多许多。同时烦恼特盛,心不能安。这是一般人要遭遇到的第一步境界。这种现象是好的,是进步不是退步。要晓得普通人的妄念,正如瀑流一样,从不减少,不过在未修定时,自己不察觉罢了。
  妄念的瀑流,是一个非常可怕,非常顽固,非常不易调伏的东西。妄念流祇有在修定有了相当进步时,才能觉到,才能觉察出每个妄念的起灭(一个完整的思潮的生灭相)。据说定力较好的修行者能觉察到︰在持一遍观世音心咒(即嗡嘛呢叭咪吽)时有十个以上的妄念生灭,可见妄念的存在,正像瀑流一样。《解深密经》上说︰“阿赖耶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怨彼分别执为我。”
  足证在我们的潜伏心识中,一切妄念种子的持续不断,是像瀑流一样的汹涌澎湃!
  (二)
  禅定之第二步境界,兹姑且名之为“虚幻境界”。这种虚幻境界,在有些人易显,有些人却不易显。由于生理及心理上此时已皆有变更,所以产生了一般所谓的“幻相”或“幻境”。有些人在定中看见光明,看见夜色,看见佛相、人相、山河大地,以及种种的境界色相。如果此时心生执着,如贪恋某一种景色或感觉,就会出毛病,也就是普通所谓“着魔”。让我来给各位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位修行很有成就的西藏喇嘛亲口讲他所经哝一段事实。
  有一天,他在定中看见一个蜘蛛,起初很小;后来越来越大,每坐(禅定打坐)必见。起初这蜘蛛离他有四五尺远,后来越来越近,靠近了他的面孔。最后他看见这个蜘蛛张大了口要咬他,他非常恐怖,于是就念咒,想用咒力去降伏它,但是毫无结果。于是他就又作慈悲观,发愿以菩提心,来超度这个孽畜,可是这个蜘蛛,还是不走!他困恼恐怖,不能再继续修下去,只得将一切经过,一五一十地,全都告诉了师傅。
  师傅问他道︰“你现在准备怎么办呢?”
  他说︰“我准备明天它再出现时,用刀把它杀死!”
  师傅说︰“你先不要忙。等明天蜘蛛出现时,你用笔在他的肚子上画一个十字,后天再杀死它也不迟。”
  他于是遵照师傅的话,在蜘蛛出现时,用笔在蜘蛛肚上,画了一个十字。
  当他回报师傅,说已经照办了时,师傅对他说︰“把你的裤带松了,看看你肚子上,有甚么东西?”
  他脱下衣服一看,原来肚皮上,有一个自己画的十字!
  总之,修定的人,所经验到的种种境界,形形色色,一言难尽。这种种因心理、生理变化而引起的幻相,倘能以般若慧观照,知其实不存在,就会冰消瓦解;但若执着幻境,以为真实,就会出毛病!
  (三)
  禅定之第三步境界︰修定的人,如不怕妄念烦恼的干扰,不执着幻境的真实,继续努力,把身心调匀后,定力自然渐次增长,进入第三境界──入正定的境界。
  此时妄念不生,心注一境,气息微细或停止,次第产生“乐”、“明”、“无念”的境界来。心理、生理都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化,已经与凡人不同了。得定以后,人们原有的六种心识病态,渐次消除,那时轻安自在,智慧自然生长;修行人凭借定力愿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般若现观,趋入无分别智,则圆满佛性,将豁然显露。
  禅定的实际修法
  以上概括地,将禅定的三步境界,讲了一下。现略述禅定之实际修法。一般人每每将打坐和禅定连在一起,其实盘膝打坐,仅不过是禅定修法中的一种而已。禅定的修法,种类极多,现在只将较重要的六种禅定修法,简单地介绍一下,作为一个引子。各位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依此引子,作进一步之研究及实践。
  那六种禅定修法呢?
  第一、依专注修禅定
  专注修禅定,就是以心专缘一处而修定。这专缘的一处,可以是外境的某一点,也可以是内身的某一点。例如道教通常之习定方法,在专守身上之某一窍。大致说来,心缘外境,如缘鼻前十六指处一点,或观面前的木、石等,出毛病的机会较少,但得定亦较缓。专注自己身内某一点,得定较快,增长觉受亦快,但比较容易出毛病。
  第二、依观想修禅定
  例如《观无量寿经》里所讲的十六观,和密宗的坛城观、本尊观,都是属于这种观想修定法的。前面所讲的专注修定,是一种较硬性的观法,专集中于一点,很多人不能够办到;因为把一个习惯于流放奔驰的心流,硬系于一点不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观想则比较放开一些。观想是要主宰地去训练这个心,叫心的动、静都操之在我。这句话,有许多人恐怕不会同意,也不了解,他们一定怀疑︰“心是我自己的,我们要想什么就想什么,要它动就动,要它静就静,何必还要训练呢?”其实这些没有习过禅定的人,根本就不了解制伏此心的困难!这就是实验的重要了。你非自己亲身经了会,别人是无法使你了解的。总之,人顶多祇能部份地操纵自己的心,要全部的操纵自己的心,则非下一番死工夫,是决办不到的。
  在观想的修定法中,西藏密宗里面,有观身内脉轮和坛城的修法,尤能迅速调顺心气,速疾入定。普通人从未用意识连续不断的“观想”,或用意识绘画一物,这种继续不断的观想作用,如能持续,则极易趋入禅定。
  第三、依调息修禅定
  佛法中之基本修定方法为数息观。亦即是依调气而入定的修法。密宗除数息观外,还有金刚诵、宝瓶气等修法,道教中也有许多很特别和殊胜的调息修法。柔和的调息法,实为最稳妥之修定方法,亦为佛陀亲所倡导之修法。
  第四、依念诵修禅定
  一心专持一佛号,或一明咒,亦能入定,这也是一个稳妥的法门。同时因一心专持佛名,会和佛的愿力相应,得到佛力的加持。这个法门,对于分别心重,妄念炽盛的人,也许稍难有快的感应,但一般说来,仍不失为很殊胜,很稳妥的修禅定方法。
  第五、依运动修禅定
  定不是死板板的坐着不动。行、住、坐、卧都能入定。因此对某些根器的人讲,依运动而入定,也许较打坐还要来得快些。中国道教的太极拳,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修定方法。道教里面还有所谓“一字诀”的,是一种很特别的运动手指而入定的方法。佛典中似乎多有主张依运动而遣除定障的方法,如《达摩易筋经》及密宗中的拳法,但很少主张依运动而入定的。一般说来,依运动而入定,也许不是一个能普遍利益多数人的修法。其得定的深度,恐怕也比较有限。
  第六、依心性修禅定
  一切修禅定的方便中,这是最高、最深、最难,同时也是最容易的法门了!
  人如能明了︰本性之外,别无他物,当下一念,如实知自心;则于一切时中,一举一动中,都能观心习定。这个定是定慧不二的定,是动静不二的定,是妄念与菩提、等同一味的定,是无取无舍、不修不整、无处不是、通体活泼的定。
  这个定虽是殊胜,但其深浅境界与次第,则颇不相同。真是过了一重山,又是一重山!佛性当下现成,可是圆满证得此广大不可思议的佛性,还要继续不断的努力和精进!
  ◎附二︰印顺《成佛之道》第三章(摘录)
  颂文︰“欲乐不可着,散乱多众苦,依慈住净戒,修定最为乐。”
  解说︰现在再说修定福业。有人以为︰布施是积极的利他的善行;持戒仅是克己的消极的德行;修定,这有什么福善可说呢?不知道佛法以“自净其意”为关捩,而在世间法中,惟有修定才能达成这一目的。凡是德化的政治,德化的宗教,论究到德行的根本,就不能不探究到内心。如儒者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这非修身不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修身还要从“致知”、“诚意”、“正心”中做去。根本而彻底的问题,在自己的内心。定心清净而没有染污的扰乱,这还不能说是善吗?这是更可贵的德行!如大学的“知止而后能定”,到“安而后能得”,便是世间修定福业的内心过程。为什么要修定?理由非常多,但主要是,认为这个罪恶的现实人间,有两大症结,非修定不能对治。
  (1)“欲乐”︰人类对于物质的欲乐,适合自己情意的色声香味触,及男女的欲乐,都是贪恋不舍的。现在的欲乐,耽着不舍。过去的欲乐,念念不忘。未来的欲乐,盲目的追求着。这些欲乐,没有的苦求不已;得到了,又怕失去;失去了,忧苦得了不得!试想︰人间的一切问题──社会、经济、政治等一切,那一样不是为了大家的贪求欲乐而存在。欲乐是“不可着”的,如刀头的蜜,似乎有味,而不知接着是割舌的苦恼。
  (2)“散乱”︰人心是散乱的,比猴子的躁动还厉害若干倍。由于内心的散乱,情意容易冲动,认识不能明确(散乱重的,连世间学都不能了解),自己不能控制自己,一味随着环境而转动。散乱为引起颠倒烦恼的有力因素,使人陷溺于多忧“多”“苦”的欲海,不能自拔。修定才能不受欲乐的系缚,不为散乱所娆乱,心地奔安定,而有自主的自由。
  但修习禅定,不可不先有两项准备,否则可能会弊多于利。
  (1)“依”于“慈”心︰修定,不是为了好奇,不是企图满足无限的欲乐,延寿长生,或者为了引发神通来报仇;要存着慈念,就是利乐众生的意念来修定。有慈心,心地就柔和,容易修习成就。成就了,也不会利用定力通力来娆乱众生,如聚众作乱等。
  (2)“住”于“净戒”︰必须受持净戒(十善等),身口有善良的德行。如行业不端,修定就会招魔着邪。成就定力,也是邪定,结果是成为魔王眷属,自害害人。
  在未修前,应确信︰在世间法中,“修定”是“最为”安“乐”的。世间乐,莫过于五欲之乐,男女淫乐是最胜了,但比起定乐来,简直不可比拟。定中的喜乐,彻骨彻髓,“周遍浃洽”,如大雨滂沱,从沟渠到池沼,到处大水遍满一样。如能确切信解,修定能引发世间无比的喜乐,那在修习时,就能不系恋外物的欲乐,持之以恒,不断不懈的修去。
  颂文︰“调摄于三事,心一境名定。渐离于分别,苦乐次第尽。”
  解说︰说到修习禅定的方法,不外乎调摄身心。“调”是调伏、调柔,人心如□悷的劣马,不堪驾御;又如恶性牛,到处践踏禾稼,必须加一番调练降伏功夫,使心能伏贴温柔,随自己的意欲而转。所以古来有“调马”,“牧牛”的比喻。调又是调和,身体、呼吸、心念,都要调和到恰好,勿使动乱,才能渐入安定。“摄”是收摄,使心念集中,勿让他散乱。调摄的对象,有“三事”──身、息、心,如《小止观》等说。身体要平稳正直,舒适安和,不得随便动摇,也不使身体有紧张积压的感觉。闭目,闭口,舌抵上颚,也不可用力。调息──呼吸,要使之渐细渐长,不可有声,也不可动形,似有似无,但也要渐习而成,不可过急。调心,使心系念缘中,不散乱,不惛沈,不掉举,心意集中(归一)而能平正,自然安定。三者有相互关系,以心为主,在身体正常的安静中,心息相依,而达定境。
  要修习怎样才算得定呢?能达到“心一境”性,就“名”为“定”。定在梵语,是三摩地,意思是等持。等是平正,不高扬掉举,不低沉惛昧。持是摄持一心,不使散乱。初习定时,系念一境,顿时妄想纷飞,不易安住。念如绳索,使心常在一境上转,久之妄念渐息;再进,仅偶尔泛起妄念;久久,能得平等持心,心住一境,如发起身心轻安,就是得定了。
  定有种种阶段,由浅入深,即平常所说的四禅八定。现在作一部分的说明。
  (1)约分别来说──“渐离于分别”︰众生心都是有分别的,如常人的心念,不是不断的改变所缘,就是不断的更易行解。习定的,使心安住一境,念念相续,“安住明显”──心是极其安定,也非常明了,才能入定。有些人妄念小息,或者惛昧不觉,便以为心无分别了。不知道深入初禅,还是心有分别(不易缘,不易解),还有粗分别的寻(考虑),细分别的伺,所以叫有寻有伺三摩地。初禅到二禅中间,得中间禅,这才不起粗分别,名为无寻有伺三摩地。到二禅,连细分别也没有了,名无寻无伺三摩地。到此境界,虽有自性分别,不再有概念分别,所以也就不会引发语言了(语言是内心寻伺的声音化)。到三禅,直觉得内心平等清净,所以说︰“内等净,正念正知”,但这是外道所共的,切勿以为心无分别而证得心体本净了。不过约世间法说,二禅以上,就可说超越寻思的无分别定了。
  (2)约情绪来说──“苦乐次第尽”︰在这欲界,有从生理而引发的苦受,从心理引起的忧受。一到初禅,从欲乐烦动而来的忧苦,不会再起了。那时,由于出离欲乐而生起喜乐︰喜是内心的喜悦,乐是(身心的)轻安。到了二禅,虽同样的有喜乐,但那是“定生喜乐”,不像初得离欲而生的那样冲动。然喜悦到底是跃动的,所以进入三禅,称为“离喜妙乐”,喜悦也没有了。此定的乐受,到达了世间乐的顶点。所以形容极乐,每说“如入第三禅乐”。当然,这是不能与解脱烦恼的“离系乐”相比的。到第四禅以上,乐受也平息了,惟是一味的平静的舍受。这比起有冲动性的喜乐来,实在是更高的福乐!
  ◎附三︰法尊〈略谈定学〉(摘录自《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
  佛教法门无量,说之不尽,今约略言之,不出教和证二类,如《俱舍颂》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属于教的佛法,是通常说的经律论三藏;属于证的佛法是通常说的戒定慧三学。教,是指示学佛的人们如何去修行的方法;证,是学佛的人们依着方法去修行的进程。在这进程中也势必要先依着戒律才能修定发慧,而后方能断烦恼、证解脱,乃至成佛。这是佛教中修行的一定途径。再说修定的人,也必须要知道修定的资粮,如《瑜伽师地论》〈声闻地〉广说十三种资粮︰“自他圆满善法欲,戒根律仪食知量,觉寤正知住善友,闻思无障舍庄严。”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严持净戒、少欲知足、远离愦闹、制伏欲念、灭除一切虚妄散乱(诸恶寻伺)、学会修定的教授。如果修定的资粮完备,则当找一个环境适宜于修定的所在。先使身心安适(身不能太劳顿,心亦不能有事牵扯,身心若匆遽不宁,绝对没有办法修定),入座后,先应调息,使息和柔不躁,不粗不急,身便安静。身安静后,令心专注于修定所缘的境。修定所缘境的种类繁多︰有属胜义谛方面的,如空性、真如、法界、唯识性等等;有属世俗谛方面的,如不净观、持息念、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这也有属于自身以外的,如观尸陀林中九种不净及观清净佛土中诸佛菩萨依正庄严等等;有属自身以内的,如观自身三十六种不净物、出息入息,及修密法所观之本尊身语意、种子、咒轮、三昧耶相,乃至圆满次第的安乐智等。总之,修定的人,事先自己选定一种所缘的对象。身安静后,就应令心专注这种所选定的定境而修定。
  初步修定的方法︰或依《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所说的九住心的次第,或依《辩中边论》所说八断行的次第而修(这两种次第仅是在说明方面有详略的不同,其内容是一样的),进而渐次灭除妄念、散乱、掉举、昏沉等过失,令心在所缘的境上明了有力地安住。久而久之,其心便能不沉不掉,平等正直,任运地安住了。这是欲界定中最高的境界,即第九住心名等持心。从这个等持心也会发起身心轻安,即成为经论常说的奢摩他,即止观的止。这奢摩他已超出欲界心,而成为色界定中最低的定,名未到定,又名色界少分作意。这未到定是修世间出世间一切功德的基础。
  从欲界上达色无色定地,未到定是起着过渡桥梁的作用的,而它的前面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世间道,即四禅四空定,是内道佛弟子和一切外道仙人所共走的;另一条是出世间道,即修四谛十六行相,或人法二种无我的道理,是佛弟子所独走的。因为其他仙人皆计有我不相信无我的道理,所以也就不能修出世间的道了。修出世间道的方法,散在许多经论中,《俱舍论》〈贤圣品〉中说的也很详尽,这里不繁说了。这里只略说一下内外共趣的世间道的定地过程,因为经论中对世间定往往只列举其名字,不谈修法。
  世间禅定,即通常说的四禅四空定(即四种静虑和四无色定)。这八种定的境界,一个比一个高深,必须先得到低的浅的,才能进修高的深的;而八种定,是指已经修成功的根本定。每一种定在修行的过程中,都有他的加行,即修定的方法。〈声闻地〉举出七个作意(就是七个阶段,或七个步骤),称近分定。
  修行人在得每一地的根本定时,必须已经断尽下一地的烦恼,如得到初禅根本定的时候,必已断了欲界的烦恼。但每一地的烦恼,都不是一下能断完的,必须先断粗猛的,渐断微细的。乃至最后把这一地的烦恼断完,就叫离了下一地的染,得到上一地的根本定。这每一地的烦恼个数虽然很多,但在断烦恼的过程中,不是一个一个地断,而是将每一地的烦恼总为一聚,就其粗细的程度分为九品而渐断(如贪有九品,嗔也有九品,慢、无明、疑、恶见等也各有九品)。故在一般经论里说断每一地的烦恼时,皆有九无间道、九解脱道。这修定的加行过程中说有七个作意,也就是因为必须断尽下一地烦恼,才能得到上一地的根本定。在断烦恼的过程中,又有准备、正断、检查等工作,所以就分了七个作意。这里把七个作意的名义解说一下。
  第一是了相作意。了相的相,是指所要知道的事情、情形、义理。就修初禅来说,它所要了知的相,是欲界的种种痛苦和初禅的种种快乐的情形。也就是说得了未到定而想进一步修初禅的人,必须先了知欲界的过患(起厌离心)和初禅的功德(起求得心)。由闻思慧的力量,数数思惟这过患与功德而得到的一种明确的认识,所以名叫了相作意。由这个作意的力量,奠定了进修的基础。但这一个作意,却属于下一地所摄。
  第二是胜解作意。胜解,就是对于一件事情起了明确而决定的认识。即对于所了知的下地过患和上地功德以修习力确定认知更不可转,所以称之为胜解作意。这时就专注于所了知的过失、功德等所缘的境相上,兼修止观,培养成断除烦恼的慧力。这个作意,是断除烦恼的近加行,也就是引生远离作意的亲因,是属于上一地所摄;如修初禅时的胜解作意即属初禅摄。
  第三是远离作意。远离指能断除下地烦恼的意思,由这作意初能断除下地的三品粗烦恼,故名远离。基于胜解作意数数修习决定明确上下地功德过失之相,定慧的力量增强到能断上三品烦恼的时候,即名远离作意。因这个作意正能断除烦恼,所以是真对治道。
  第四是摄乐作意。这摄乐的“乐”字在修初、二禅的时候容有喜乐二种受,在修三禅的时候只有乐受,在修四禅以上诸定的时候,便没有喜乐受心所,只有舍受了。摄乐,指见到断除下地烦恼的胜利方面,假名为乐。由作意力断除了下地最粗的三品烦恼,但较细的烦恼仍常现行,因而倍起精进,于得失境勤加修习,使定慧力量更加增强,进一步能断除下地的三中品烦恼。到了将下地烦恼多分断除,已能引生上地的少分喜乐,滋润着身心,因之名摄乐作意。这个作意也是正断烦恼的真对治道。
  第五是观察作意。观察,是指详细检查自己心中是否尚残余下地烦恼未曾全断。假使未断谓断,未证谓证,误起增上慢,便会障碍修行的上进。由于摄乐作意断了六品烦恼;所剩下的极微细的三品烦恼,多不现起;若稍为粗心大意,容易错认为把下地的烦恼完全断尽,堕增上慢。所以在这个阶段上,必须彻底检查一下自心,检查的方法,是特别思维下地可爱的境界(即看在未学修定之前,见了什么境界能使自心发生烦恼,现在就用那个境界作为试验自心的手段),如果说已将下地烦恼断完,则任随思维何种可爱的境界,也只是视为粗苦障碍的境相,终不起一丝烦恼。若是烦恼未真断完,仅是断了粗的而潜伏着细的不起现行而已的话,那末,特别思维可爱境相时,那些微细烦恼仍然会慢慢地现起。根据这观察,便知自己烦恼实未断尽,仅是暂为定力所伏而不现起,还须进修断除所余微细烦恼,这就是观察作意的作用。
  第六是加行究竟作意。加行是修定的方便,究竟是修定最后完成的意思;这个作意,在修定断除下地烦恼过程中,是断除下地最后烦恼的方便。在经过上面的观察作意的检查,发现自心实在尚残余有微细三品烦恼潜伏未断,于是重加精进审谛思维上地功德和下地过患境相,以熏修定慧的功力,使其增强到能断除最下三品烦恼;这时,这个修定断烦恼的过程即将圆满,因之名为加行究竟果作意。这作意也是正断烦恼,名真对治道。
  第七是加行究竟果作意。这个作意是在这个定地中从下地烦恼中解脱出来的最后解脱道,是修诸加行的究竟功德果实。故名加行究竟果作意。但这解脱道是否即成为这个上地之根本定?据《瑜伽论》的〈声闻地〉说,解脱下地第九品烦恼的解脱道,即是上地的根本定。如说︰“由是因缘,证入根本初静虑定。即此根本初静虑定俱行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但《俱舍论》则说,离欲界第九品惑的解脱道和离初静虑地、第二静虑地第九品惑的解脱道,或转入各自上地的根本定,或仍属近分,这是没有一定的。从第四静虑乃至有顶地的五地中,各离下地第九品烦恼的第九品解脱道,必定转入各地的根本定。因近分定是舍根相应,而初二静虑根本定是喜根相应,故三静虑根本定是乐根相应。故近分定和根本定的受根不同,转根较难,所以有能转入、有不能转入的。第四静虑以上的根本定都是舍根相应的,较之于近分定的受根,容易转入。如《俱舍颂》云︰“近分离下染,初三后解脱,根本或近分,上地唯根本。”当知《瑜伽》是约粗相说,《俱舍》是约细相说,所以并无乖违。
  上面说的七作意中,有三作意是正近分定,有三作意是近分定的因,有一作意是近分定的果。正近分定就是正能断除下地烦恼的作意,即远离作意(能断下地的三粗品烦恼)、摄乐作意(能断下地的三中品烦恼)、加行究竟作意(能断下地的三下品烦恼)。近分定的因,就是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观察作意。由初二作意之力,使近分定未生者生起,即生起远离和摄乐。由观察作意之力,使已生起的近分定不致中途停滞,而转更上进,这就是加行究竟作意。近分定的果,即加行究竟果作意,它是修定的胜利果实。
  此中所说的七种作意,在其它经论所说断除一一地的烦恼有九无间道、九解脱道,只是开合不同,并不相违。初二作意属于加行道。远离作意包括下三品无间道和三品解脱道。摄乐作意包括中三品无间道和三品解脱道。观察作意是后三品无间道的加行道。加行究竟作意包括上三品无间道和第七、第八品解脱道。加行究竟果作意就是第九解脱道。
  七种作意多分约欲界人间的修初禅人的定境而说,即修二禅以上诸定也都有这七个过程,也多分未离人间。如《瑜伽论》〈声闻地〉说︰“如初静虑定有七种作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定及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定,当知各有七种作意。”这八地的近分定,若是欲界身修,在第一作意时,有闻思二慧间染而修。若是色界身修上地的定,容有闻慧,决无思慧,因为一起思维,即入定心而成修慧。无色界有情,只有生得,更无闻思所成慧。
  还有,世间近分定断除的烦恼︰据婆沙师说,是把下地的见所断烦恼与修所断烦恼合为一聚,分为九品而顿断;经部师则说,世间道仅能断下地的修所断烦恼,不能断见所断烦恼,说见所断惑,唯无漏道方能断除。那些主张有七识八识的论师,则说诸世间道,也不能把下地修惑断尽,如得初禅的欲界凡夫,对于第七染污末那尚不能伏,如何能断;所谓断,仅是以定力暂伏前六识上的烦恼现行,非真能断除诸烦恼种子。又此八地的近分定中,唯初静虑的近分定有净定和无漏定(这是约性质说)。
  有人说,也有味相应定。第二静虑以上七地的近分定,则只有净定。如《俱舍颂》说︰“近分八舍净,初亦圣或三。”
  上面已略谈了修定的方便加行,今继续谈一下所修得的定的体性。定,大体可分为二类︰一是世间性的,即有漏定;一是出世间性的,即无漏定。有漏定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有烦恼相应的,即杂染定;一是善性的,即清净定(有时略称净定),这样,也可说为三大类︰即杂染定、清净定、无漏定。以上是就性质说。若就定的程度来说︰一类是有色定,就是四静虑,普通简称四禅;一类是无色定,就是四无色处,普通简称四空定。附带说明一点,即初静虑中又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有寻伺两个心所法相应的,就是普通说的初禅根本定;一个是已断寻心所,只有伺心所相应的,普通叫作中间定。如是包括近分定共是十七个阶段,就是八个近分定、八个根本定和一个中间定。
  近分定中,除了初禅的近分定亦通无漏外,其余七个近分定性质,只是有漏的清净定。因为这些定都是厌离了下一地的定而进修上地定的加行,就是上面说过的七种作意的阶段,在这阶段上,既不起烦恼而成杂染,也不起出世道而成无漏。现在主要的是进而说诸根本定。
  所言杂染定,是指修定的人依着修定的方法,经过七个作意,得到了清净根本定。例如得到初禅,自己对于所得的定,没有真实的认识,住在定上发生了贪爱等烦恼(上界心相应的烦恼都是无记性);致使所住的定,变成了有覆无记的性质,这就叫作杂染定;而被它所杂染的是清净善性的根本定。如《俱舍论》说的“味着”,正指定地中所起的贪爱,而所味着的定就是净定,因而这种定是有漏,是杂染。至于无漏定则味着不上,因为无漏法能治烦恼,烦恼所不能染着故。同是一种禅定而性质上却有杂染与清净之分,主要的是指在清净定中能使净定变成杂染定的,因为有贪、慢、疑、见四种烦恼相应。也就是说,有的定被贪爱杂染了,有的定被慢心杂染了,有的定被疑惑杂染了,有的定被恶见杂染了。
  (1)净定被贪爱杂染的情形︰例如有人修得根本初禅,这禅定境界寂静安适,远非欲界的快乐所能比拟,于是对于这个定境生起贪爱,味着不舍。好像我们贪着一种美味一样。那时他所住的这个定,就被贪烦恼杂染了,它的性质变了,它的功力也减退了。但是修定的人,自己也许还不觉得。若由这烦恼逐渐增强,也可能引起下地的烦恼,那就会把得到的定退失了。故修定的人,对于定境的认识,也是最要紧的。
  (2)净定被慢心杂染的︰例如有人修定,经过许多困难方把净定修成,一旦住在定心,回想自己修定非易,觉得一般迷恋五欲的人,固不能修定,即使有志于修定的人,也有因环境不顺、众缘不具足,也有被散乱、掉举、昏沉等烦恼所障,也有因经历长时而中途放弃的,也有因业障、疾病或其它因缘走入歧途的;以是不能心入定境安住净定。我今得定实属希有,唯我能得他人不能得,一起这个念头时,已经生了慢心。这时他所住的禅定就被慢烦恼所杂染,这定的性质也就变成了有覆无记的杂染定。
  (3)净定被疑惑杂染的︰例如有人修得净定,而不了知此定是否是真能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道。这也就是学问不够,或是不曾亲近过真善知识,不曾听闻过佛法,不了知世间道和出世间道的差别,所以对于自己所得的净定究竟是个什么道、程度有多高、功用有多大,一概弄不清楚。因而有人得了初禅却误认为得了初果,乃至得到四禅误以为得了四果成了大阿罗汉,这样,就成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增上慢人。倘若对于所住的定疑为真能解脱生死之道(无漏道),或疑为非真能解脱生死之道,不管他疑的对,或不对,只要生起这一类的疑惑,那时的净定,就和疑心所相应,成了有覆无记的杂染定了。
  (4)净定被恶见杂染的︰主要是被身见(萨伽耶见)、边执见、邪见的三种恶见所杂染。例如我执重的人,修得清净定时,自以为是由“我见”的力量而修成的。如计有神我的外道们,认为神我有如何如何的伟大作用,修得定时,亦以为是由神我的力量而得的。边执见(或计我是常,或计我是断)重的人,认为自己的见断见常是正确的,即得定时,亦以为是由此见的力量而得。邪见重的人,或拨无善恶因缘果报,拨无解脱道、涅槃果,或妄计有创造宇宙、主宰人生善恶苦乐之真神等邪见。由这些邪见所迷,对于自己所得的净定,也以为是无因果,或以为是由神力而得等。不论是哪一种恶见,只要有一恶见现起,净定即被恶见所杂染,变成了有覆无记的杂染定。
  上面列举被四种烦恼染污的定,其实都有无明烦恼渗杂在里面,尤其是疑惑烦恼,它和无明同缘一个境界而起,由对于所得的定不能明了(无明),才起疑惑的,所以不另外说无明为能染污的烦恼了。瞋恚烦恼只有欲界心中才有,上二界心已无瞋恚,故以不说瞋恚为染污定的烦恼。《俱舍论》中,依着迦湿弥罗国毗婆沙论师们的主张,只说贪爱是染污定的烦恼,颂称“味谓爱相应”;长行释云︰“初味等至,谓爱相应,爱能味着故名为味,彼相应故此得味名。”这就是说杂染的定,也名“味等至”(等至即定的别名),味字指的是贪爱烦恼,因为对定境贪爱味着不舍故,定的本身虽不是味,而它和贪爱相应,所以也就把这定叫“味等至”。凡染污定,多半是被贪所染污,所以毗婆沙师偏说贪爱所染的为杂染定(味等至);其实染污定亦有被慢、疑、见所染的。
  如果修定的人知道所修得的定,还有这些不纯净的、有过患的、容易退堕的情形,便随时检查自己的定心,一发现染污相,即赶快纠正,以免被它所迷误以至退堕。
  次谈清净定。清净定就是依着修定的方便(七种作意)而得到的善性根本定。这定所以名清净,是由于和无贪、无瞋、无痴等善心所法相应而起,善性即清净,所以名净定。又因为住此净定时,本地的烦恼亦不起现行,以没有本地烦恼染污故,名为净定。就此定本身说,虽是善净无过,但住定以后的心境是有着如下四种转变的︰
  (1)住此净根本定中将起烦恼而转成染污定的,这净定名顺退分摄。
  (2)住此净根本定中不起烦恼,保持继续起清净定的,这净定名顺住分摄。
  (3)住此净根本定中却不起自地心而引生上地定心的,这净定名顺胜进分摄。
  (4)住此净根本定中却不继起有漏定而引生无漏定的,这净定名顺决择分摄。
  《俱舍颂》说的“净谓世间善”;又说明“净定有四种,谓即顺退分、顺住、顺胜进、顺决择分摄;如次顺烦恼、自、上地、无漏”。初禅净根本定,乃至无所有处净根本定,都容有此四种;唯有顶地(非想非非想处)的净根本定,只能有三种,没有顺胜进分摄,因为它是有漏定地最高境界了。
  末了谈无漏定。如有修定的人在未得定前,或在已得定后,学习出世间道的行相、修法等;即于得定后,在定心中更进行观察四谛十六行相,或观空无我;到了亲证真见道而升起真空无漏智时,或亲证四谛的十六行相而升起苦法智忍等时,这无漏道所依的净根本定,也就成了无漏定。智慧,是转有漏为无漏的力量,它能使与它相应的一切心王心所法,皆转成了无漏。能为无漏道作所依止的定,只有九种︰即初禅的未到定(近分定)、初禅根本定、中间定、二禅根本定、三禅根本定、四禅根本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也就是说,这九种定,可能成为无漏。欲界心过于散动,不能升起无漏道;有顶心过于昧劣,也不能升起无漏道。二禅以上的七种近分定,过于匆遽,不暇修出世间道;与其依止二禅以上的近分定,还不如依止初禅近分定或根本定而修出世道较为容易。但这里要知道的,初禅近分定,并非说七种作意,是说七种作意前的奢摩他,即上面提到过由欲界九住心后发起轻安之止,这止也名未到定。修无漏道(即观察四谛十六行相或二无我等)的方便。广如《俱舍论》的〈贤圣品〉、《瑜伽论》的〈声闻地〉及《集论》《摄论》《毗婆沙论》《成唯识论》等所说,现不能详谈。
  现在附带谈一下住四静虑、四无色定的支分。
  四静虑是以支分多少而安立的。初静虑有寻、伺、喜、乐、等持五支;第二静虑有内等净、喜、乐、等持四支;第三静虑有正念、正知、行舍、受乐、等持五支;第四静虑有念清净、行舍清净、舍受、等持四支。
  初静虑五支中的寻支,是唯寻求诸义自性的内心“意言”(意言即心理上的分别),是以思慧心所为体的。伺支,是能详细思察诸义之因由等的内心意言,也是以思慧心所为体的。《俱舍论》说这二支可同时起;而经部以上诸宗则主张这二支是迭次相生,非同时起。乐支,《俱舍》说初二静虑中的乐支,是以轻安心所的乐为乐支,不是乐受心所;因为初二静虑中没有乐根(乐根指前五识相应五受中之乐受),正住在定的时候是不起前五识的,当然也不起前五识相应的心所乐受。次之,初二静虑中也没有如第三静虑的“心受乐”,因为心受乐是意识相应的受心所法,初二静虑中有喜受(即喜支),这喜受即意识相应的受心所法。喜支,是指意识相应的喜受心所法。《集论疏》中说喜乐二支是意识相应的一个受心所,就其能摄益同分根身(就是由此受心所的力量能使自身的色根增长受益),安立为乐支;就其能使其余的相应法等适悦(就是由受心所喜悦的力量使其与它相应的心王心所等也都喜悦),安立为喜支。故支虽立为二,体实是一个心所。等持支,即禅定的本身,指由此定力,能使与定心相应的心王心所等皆专注于所缘的定境。这定心即别境心所中之定心所。以上初静虑的五支,《集论》意说寻、伺、等持三支,为五蕴中的行蕴摄,喜乐二支,为受蕴摄;而《俱舍》则说寻、伺、乐、等持四支为行蕴摄,唯喜支为受蕴摄。
  得初禅后,如对于五支中的寻支能厌其粗苦而加以断除;便能进而证得上说的中间定(以其在初禅二禅之间,故名中间),这无寻唯伺的中间定,也名初静虑胜根本定;因为定体仍是初禅,而功德较初禅为胜,故名胜根本定。二禅以上各地各支,没有这种粗细的差别,所以也就没有断除一支分的中间定。
  第二静虑四支中的内等净支,《俱舍论》说是信根;即证得第二静虑根本定时,对于第一静虑亦可出离,发起深信,名内等净。《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中则说是在第二静虑地所摄的正念、正知、行舍三法上假立名内等净。内等净的意义,是指第二静虑能息灭初静虑心境上的寻伺鼓动,使内心相续平等清净而转,所以名内等净。至于喜、乐、等持三支,如初静虑所谈。
  第三静虑五支中的正念支,指能忆持不忘修第三静虑教授的念心所法。正知支,指能防慎昏沉、掉举等过失的心所法。行舍支,指远离昏沉掉举过失、令心平等运转的心所法(即十一善心所中之行舍心所)。心受乐支,指第六意识相应的适悦行相的受心所。这与第六意识相应的适悦受,在初二静虑时,系初息灭于境界散动得名为喜;第三静虑时,已厌喜动、息灭喜受,在此时所有的适悦行相受,转名为乐而不复名喜;同时为简别前五识相应的乐受,故名心受乐。等持支义,如同前说。
  第四静虑四支中的念清净支,即远离静虑的八种灾患(寻、伺、苦、忧、喜、乐、出息、入息)而能正忆持修第四静虑教授的心所法。行舍清净支,即远离八种灾患、令心平等转的心所法(清净即远离八种灾患的意思。初禅已离苦忧二灾,二禅更离寻伺二灾,三禅更离喜受灾,四禅更离乐受与出入息的灾患)。舍受支,即指已远离八种灾患的第六意识相应的非苦非乐的中庸舍受心所法。等持支如前说。第四静虑中虽也有正知,但不再立为支,因此已离八种灾患,不须要更加防慎沉掉的过失了。为什么说寻伺喜乐为静虑之灾呢?要知道这是对待障碍上地说的,不是指在此地也名为灾。如寻伺心所,对进修二禅虽是灾障,但对于初禅自地,非但不是灾障,却是必不可缺少之功德。
  实际,四种静虑的根本定,一一皆有很多功德为体,而诸经论中但说五支四支的,只就静虑地中的对治、胜利、安住方面而偏说的。如初静虑五支中的寻伺即对治支,以在修初静虑加行时,全仗寻伺的力量断除下地(欲界)的烦恼,而证得初静虑(在根本定时,则是远离对治,非断对治;四种对治之理,如《俱舍论》中说)。喜乐是胜利支,要用寻伺断了下地烦恼,方能生起此喜乐。等持是安住支,要依止等持,其寻伺对治支和喜乐胜利支,方能生起。第二静虑四支中的内等净是对治支,仗此能远离初静虑的寻伺。第三静虑五支中的正念、正知、行舍为对治支,仗此能断除第二静虑之喜。第四静虑四支中的正念清净、行舍清净即对治支,仗此能远离第三静虑之乐受。其余可以类推。
  区别四种静虑的根据,是依定境渐次离掉下地粗支而安立的。如以离掉欲界的一切恶不善法并忧苦的受而安立了初静虑,因之初静虑的喜乐,名离(欲)生喜乐。次之以离掉初静虑的寻伺而安立第二静虑,因之第二静虑的喜乐,名定生喜乐。复次以离掉第二静虑的喜受而安立第三静虑,因之第三静虑之乐,名离喜妙乐。最高的也是最后的以离掉第三静虑之乐受而安立第四静虑,因之这地名舍念清净地。《俱舍论》总结四静虑定境心理云,“初俱伺喜乐,后渐离前支”,这是四种静虑渐次胜进的最简明的说明。
  在四静虑之支方面,依名数说,共有十八支。约事实说,《俱舍论》举出十一事,即寻、伺、喜、轻安乐、等持、内等净、正念、正知、行舍、心受乐、舍受;《集论》只举九事,即寻、伺、喜受、等持、行舍、正念、正知、心受乐、舍受,不别立轻安乐和内等净。如第二静虑有轻安乐支,实际第三静虑的轻安微妙,乐遍身心,胜过初二静虑,照理亦应立为支,但第三静虑是不立的,《集论》可能依据这种理由,少举了二事。
  现在略谈四无色定。四无色定是从第四静虑更进入另一阶段的定境。第四静虑已离八种灾患,一切禅定中是最为殊妙的,因为止观力量均衡,对引生一切世出世功德是最为有力的。但终是有色想存在着,而色是粗法,是有障碍法,是有种种差别的法。所以在有智慧的人看来,觉着像疮像痈,像被箭射着一样的痛苦。因此进一步观察色的粗、苦、障等过患,观察无色无拘无碍、自由自在、寂静安适等功德。在第四静虑中运用了相等七种作意,逐渐地超越青黄赤白等诸显色想,除遣墙壁等诸有对(障碍)想,息灭园林河流等种种差别想,最后只缘虑着空无边处的受想行识四蕴及虚空想,那就是空无边处定的缘相,而得名空无边处定。在修空无边处定的加行时,尚有时缘色界(第四静虑),有时缘无色界;到根本定时,则只缘无色界,不复缘下界了。已得空无边处定的人,进一步感觉到心缘无边虚空的粗相徒自劳累;于是弃舍外空,专缘内识的微细相,逐渐除遣空无边想,最后识无边处的四蕴细相现前时,即名为识无边处定。已得识无边处定的人,进一步感觉内识攀缘,犹被识所系缚,仍是拘碍,仍是粗相;于是进而弃舍攀缘内识,内外都觉无所有,所缘境相极为微细寂静,这时即名为无所有处定。已得无所有处定的人,进一步觉察到都无所有的缘相,而内心却是即把此“都无所有”作为所缘之境,既有特殊的所缘,则心仍有所拘而非自在,这无所有仍是粗相。于是进观︰若全无想,便同痴暗,若存有想,便如病、如痈、如被箭射中的过患;唯有处于“既非有粗动、明显、强盛之想,亦非无微细、昧略、劣弱的想”,此非想非非想才是最静、最妙、最为出离,在世间定中,再没有比这定境更为微细的了。这样地修习静相,终至能除遣都无所有的缘相而专缘于有顶地的四蕴最静妙相现前时,即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定。
  就是这样地由遣除色想而安立空无边处定,遣除空想而安立识无边处定,遣除识想而安立无所有处定,遣除无所有想而安立非想非非想处定;故四无色定是依所缘相的递次胜进、递次超越下地而进升于上地的意义而安立的。
  以上列举的四静虑和四无色定,都是就人间所修的禅定而谈。但修得这些禅定之后,将来会得什么果报呢?修禅定既划分为世间与出世间、有漏与无漏的不同,果报也当然有所不同。无漏定是断烦恼的工具,它能使︰(1)获得禅定的人也享受着现生的禅悦妙味;(2)再不感受世间什么果报了。有漏的禅定,通称为不动业,如修成而不退失,那么也是能感果的。如有漏的四种静虑,就感生色界的禅天。即初静虑的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第二静虑的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第三静虑的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第四静虑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由于修定力量的强弱,所感禅天果报的上中下而于中受生的,就总的果报说,即异熟果;就色界天宫殿等器世间说,得称之为定的增上果。有漏的无色定力感生无色界天,其总果还是异熟果;唯无色故,便无处所可言,故也无器世间之增上果。
  修习这些禅定,一般地是指就人间修得禅定的境界;到了感生禅天,在自地上可继续进修,下地也可修上地。如欲界的人、初禅天的人,都能修一切定。二禅天以上的人,则循次只修二禅以上的定,不修以下的定,因为这对于自地是没有用的了;例外地只有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三果罗汉须修下地定(无所有处定),藉下地定起无漏道而断烦恼;因为非想非非想处定不通无漏故。《俱舍颂》说︰“诸定依自下,非上无用故,唯生有顶圣,起下尽余惑。”这就是说明这个道理的。
  因修习这些禅定而获得这些禅定时,在自己的精神上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如《瑜伽论》〈声闻地〉说,入静虑的时候,自觉其身的相状,如在空中;入无色定的时候,自觉其身的相状,如处虚空。
  以上只是主要地谈了四静虑和四无色定。此外尚有依于第四静虑所修的无想定,依于非想非非想处所修的灭尽定,以及三果圣人的杂修静虑或四无量、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九次第定(即四静虑四无色灭尽定)、超越三昧、狮子奋迅三昧、金刚喻定等。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瑜伽师地论》卷十二、卷三十三;《大乘义章》卷十三;《大乘入楞伽经》卷三〈集一切法品〉;《月灯三昧经》卷六;《清净道论》第四〈说地遍品〉;陈健民口述‧无忧子译《佛教禅定》;圣严《禅门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