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福田(梵puṇya-kṣetra,巴puñña-khetta,藏bsod-nams-shiṅ)
谓能生福德之田。即散播布施、供养等之种子,则能结福德之实,故以田地喻之。如行布施时,接受布施者称为福田。《大智度论》卷四谓佛、辟支佛、阿罗汉皆是福田,以其烦恼尽而无余故。《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谓世中之学人、无学人能正其身,口、意亦复然,是为良田,施彼则得大福。《诸德福田经》说僧众之中有五德者,名为福田,供之得福,进可成佛,文云(大正16‧777a)︰
“何谓为五︰一者发心离俗,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四者委弃躯命,遵众善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以此五德,名曰福田。”
又,《成实论》卷一〈福田品〉谓二十七贤圣为福田,以其断尽贪恚等诸烦恼,其心空,不起烦恼恶业,得不作法,所得禅定皆清净,永离诸烦恼,弃舍忧乐,又能断除五种心缚,成就八种功德,以七定善护心,又尽灭七种漏,具足戒等七净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又能度彼岸,及勤求度,故名福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有言,具十法行则称真实福田。如上所述,福田广通学无学三乘人,但其中以佛为最胜福田。
在各种福田中,佛、佛弟子、修行者等必受尊敬者,称为敬田;父母及师长等必受报恩者,称为恩田;受怜悯之贫者、病者等,称为悲田。此等总称为三福田。另据《杂阿含经》《维摩经》等诸经典所说,有二福田、三福田、四福田、八福田之区别。兹略述如下︰
(1)二福田︰《大智度论》卷十二谓有怜愍福田、恭敬福田二种。前者能生怜愍之心,后者能生恭敬之心。《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列举众僧、父母二种福田。谓众僧为出三界之福田,父母为三界内之最胜福田;同经卷五又列举有作、无作二种福田。有作是欲得福报而修福业,即父母及师长;无作谓无欲求福报,唯起恭敬而修,即诸佛法僧及菩萨。《像法决疑经》列举敬田、悲田二种,佛法僧三宝为敬田,贫穷孤老乃至蚁子等为悲田。
(2)三福田︰《优婆塞戒经》卷三〈供养三宝品〉说报恩、功德、贫穷三种福田。父母师长和上为报恩福田;得暖法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为功德福田;一切穷苦困厄之人为贫穷福田。《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布施持戒品〉说有大德、贫苦、大德贫苦三种福田,大德指佛、菩萨、阿罗汉乃至须陀洹;贫苦指畜生、老病、聋盲、喑哑等;大德贫苦指大德之有老病、贫苦者。
(3)四福田︰《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一举出母、父、如来、说法法师四种福田。
(4)五福田︰如《华严经探玄记》卷八认为,福田总有恩田、敬田、德田、悲田、苦田五种。如来及塔、菩萨、知识并父母等为恩田亦敬田,圣僧二乘为德田亦敬田,其余乞食及贫人为悲田亦苦田。
(5)八福田︰《梵网经》卷下举出八福田之说,文云(大正24‧1007a)︰“八福田中,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又云(大正24‧1005c)︰“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关于八福田的解说,颇有异说。智顗《菩萨戒义疏》卷下说是佛、圣人、和尚、阿阇梨、僧、父、母、病人等八种,义寂、太贤、胜庄等所说同此。智周《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谓佛法僧三宝、父母、师僧、弟子、诸根不具、百种苦等八种,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五又列出三说。
福田之说虽有多种,但其中以“佛及圣弟子为福田”为其本说,故阿罗汉有应供之称。后贫穷田之说起,乃称佛等为敬田,贫穷为悲田。中国对于悲、敬二福田,向来盛于供养惠施,日本则多处设有悲田院、敬田院。此外,有所谓能生福德之衣,因此称袈裟为福田衣。
[参考资料] 《长阿含经》卷六〈小缘经〉;《杂阿含经》卷三十五、卷四十六;《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小品般若经》卷八;《大宝积经》卷一一六;《四分律》卷二;《广弘明集》卷二十八;《释氏要览》卷中;早岛镜正《初期佛教と社会生活》;常盘大定《支那佛教の研究》续;道端良秀《中国佛教と社会福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