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秘密集会怛特罗(梵Guhyasamāja-tantra)
密教无上瑜伽父怛特罗的代表经典。又称《秘密集会》。相当的汉译本为宋‧施护所译的《一切如来金刚三业秘密大教王经》七卷(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册)。
全书计由十八分组成,前十七分称为〈根本怛特罗〉,最后一分称为〈续怛特罗〉。书中所提及的以五佛、四佛母(五蕴、四大之象征)为中心的曼荼罗,对主张阿□三十二尊曼荼罗的圣者流,以及主张文殊金刚十九尊曼荼罗的智者流影响颇钜。
关于本书的成立年代,早期由于误认本书与《如来秘密经》(Tathāgataguhyasūtra)为同本,又因为寂天的《大乘集菩萨学论》(Sikṣāsamuccaya)中曾引用《如来秘密经》的经文,因此,华克哈(J. N. Farquhar)、温特尼兹(M. Winternitz)等人认为成立于七世纪前。然温氏后来发现两者并不相同,曾修正其旧说。另有巴达恰里雅(B. Bhattacharyya)、韦曼(Alex W ayman)持四世纪成立说,图齐(G. Tucci)认为是在七世纪到八世纪初期,羽田野伯猷认为是在西元800年前后。松长有庆则认为在700年代中期,《秘密集会》中的思想开始萌芽,大约在800年左右,它已成为独立的经典。
◎附︰松长有庆《秘密经典成立史论》第四章第一节(依观摘译)
《秘密集会怛特罗》的地位
无上瑜伽怛特罗(anuttarayogatantra)依其性质,通常可分为三部分,即双入(yuganaddha)、般若(prajñā)、方便(up-aya)等三种怛特罗。《西藏大藏经》中的十万怛特罗,即依此顺序作整理。双入怛特罗,又名不二(advaya)怛特罗,相当于与时轮(kālacakra)有关的怛特罗。般若怛特罗,又名母(ma)怛特罗,有六族平等、毗卢遮那、金刚日、莲华舞自在、上马、持金刚等七族。方便怛特罗,又名父(pha)怛特罗,有阿□、毗卢遮那、宝生、无量光、不空成就、持金刚等六族。
《秘密集会怛特罗》(Guhyasamājatan-tra,gsaṅ ba Ḥdu ppa)属于方便(父)怛特罗中的阿□族。通常无上瑜伽部的怛特罗,是以根本(mūlatantra)怛特罗为中心,另附随有〈续怛特罗〉( uttaratantra)或〈释怛特罗〉,而此《秘密集会怛特罗》即属阿□族之根本怛特罗,古来在印度及西藏两地颇受重视。
《秘密集会怛特罗》的梵文写本现存颇多。此梵文写本大抵可分为前半部与后半部。例如日本东大图书馆所收的梵文写本,共有六种。其中只有前半部的有二种(No. 435,No.436),只有后半部的也有二种(No.120,No.438),前后两部皆齐全的也有两种(No.437,No.439)。与汉译及藏译可以相对应的是前半部。后半部的《Sampuṭa》《Heru-ka》《ḍakinī》等怛特罗,属般若(母)怛特罗系,而《Vasantatilaka》等怛特罗,则是相当晚期的作品。原形的《秘密集会怛特罗》,只有前半部,但到后世,由于此怛特罗非常流行,因此曾附加上其他系统的圣典及论书。
无论是梵本,或藏译、汉译的《秘密集会怛特罗》,都分为十八分(章)。藏译本的第十八分,名为〈续怛特罗〉,前十七分则为〈根本怛特罗〉。这种区分法在印度想必早已存在。此由此怛特罗之注释书及成就法,多将第十八分当作〈续怛特罗〉处理,即可证明。藏译本的译者是修若达卡拉瓦马(śraddhāka-ravarma〉及仁钦桑布(Rin chen bzaṇ po),约译于十一世纪初。
汉译的译名为《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宋‧施护译于西元 1002年。汉译本并没有将第十八分特别区分开来。此《秘密集会怛特罗》在印度及西藏颇为流行,但在汉地几乎不受注意,完全没有注释书出现。因此,可以说此书在西藏及汉地的流布过程,是极为两极化的。其实不仅《秘密集会怛特罗》有这种情形,《喜金刚怛特罗》(Hevajratantra)的情形也一样。在汉地,没有无上瑜伽密教的流传,而宋代所译之与无上瑜伽有关的怛特罗,有些地方意义不明,误译之处亦复不少。此外,日本也没有流传无上瑜伽密教。
[参考资料] 松长有庆《秘密集会タントラ成立に关する二三の问题〉(《中野教授古稀纪念论文集》);M. Winternitz着‧中野义照译《佛教文献》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