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秽土


  指浊秽粗恶的国土,系“净土”的相反词,指三界六道,或指现实世界。亦即苦恼充满的娑婆世界。
  关于此土秽浊的相状,《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云(大正14‧538c)︰“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往生论注》卷上云(大正40‧828a)︰“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如蚇蠖循环,如蚕茧自缚。哀哉众生,缔此三界,颠倒不净。”
  此外,在论及佛土时,天台宗四土中的凡圣同居土、法相宗三土中的变化土,皆有净土、秽土之别。而净土宗尤其强调必须厌离秽土、欣求净土。该宗之宗教目标即在教人死后脱离此一秽土,而往生阿弥陀佛之净土世界。
  然而,净土宗之法门,虽然显现出阿弥陀佛之大愿及无量慈悲,但这并不意味“欣净土、厌秽土”系所有佛法的共同宗教趋向。佛法主要有“易行道”与“难行道”二门,净土宗主张往生净土即为易行道,然亦有主张在秽土修行者,此即属难行道。故在秽土修行亦系法门之一,并非所有佛教徒皆须厌离秽土。
  ◎附︰印顺〈净土新论〉(摘录自《妙云集》下编{4})
  众生在秽土修行,虽容易退失;生净土中,环境好,不再退转。但论修行的速率,秽土修行,比在净土修行快得多。如《大阿弥陀经》(下)说︰“世尊!……(在此娑婆浊世),为德立善,慈心正意,斋戒清净,如是一昼一夜,胜于阿弥陀佛刹百岁。”《维摩经》也说︰“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净土)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十事,即六波罗蜜等。
  净土是七宝所成的,衣食等一切无问题,即无布施功德。秽土人恶,要修忍辱,净土都是诸上善人,即不需修忍辱行。此土有杀盗淫妄诸事,所以要持戒,净土女人都没有,或男女不相占有,即没有淫戒可持。生活所需,一切圆满,即没有偷盗可戒。这种种功德,生到净土中,都难于进修。这等于太平盛世,“英雄无用武之地”,无从表显他的才能与救国救人的大功绩。
  秽土是难行的,然因为难行,所以是伟大的。释迦牟尼佛秽土修行成佛,为十方诸佛之所称赞。如《阿弥陀经》中说︰“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二),及《宝云经》《宝雨经》《胜天王般若经》等,都说到秽土修行,比净土高超得多。龙树《大智度论》(十)说得最为明切︰
  “娑婆世界中,乐因缘少,有三恶道老病死,……心生大厌,以是故智慧根利。彼(净土)间菩萨,七宝世界,种种宝树,心念饮食,应意即得。如是生厌心(不满现实)难,是故智慧不能大利。譬如利刀,着好饮食中,刀便生垢。……若以石磨之,垢除刀利。是菩萨亦如是,生杂(秽)世界中,利根难近。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
  秽土是苦痛的,然发心行菩萨道,却是最殊胜的,这无怪释尊发心迟而成佛早。易行道容易得不退转,但一生净土,即进度迟缓。秽土修行难得不退,如打破难关,就可一往直前而成佛了。易行与难行,秽土与净土,实各有长处。上来,一从经论证明,一从事实证明。理解了经论的意趣,才得佛法的妙用。易行道与难行道,都是希有方便。“菩提所缘,缘苦众生”。为众生苦,为正法衰,而发菩提心,为大乘法的正常道。善巧方便安乐道,也是微妙法门,依此而行,可积集功德,忏除业障,立定信心,稳当修行,不会堕落!虽然佛法住世,还得有为法为人而献身命、精进苦行的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