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究竟一乘宝性论(梵Mahāyānottaratantra-śāstra,藏Theg-pachen-po rgyud bla-maḥibstan-bcos)


  四卷。北魏‧勒那摩提(Ratnamati)译。又称《宝性分别一乘增上论》《一乘宝性论》《宝性论》。为有组织地阐述如来藏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全书包含〈教化〉、〈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众生有如来藏〉、〈无量烦恼所缠〉、〈为何义说〉、〈身转清净成菩提〉、〈如来功德〉、〈自然不休息佛业〉、〈校量信功德〉等十一品(梵本为五章)。卷初并有偈颂述说各品的大纲。内容乃援引《如来藏经》《胜鬘经》《大乘涅槃经》《华严经》《大乘庄严经论》等经典,批判《般若经》的空说,论佛性的“有”。又依据十种观点(自性、因、果、业、相应、行、时差别、遍一切处、不变、无差别)及三种意义(法身、真如、性),阐述如来藏。并举九种譬喻加以说明。故其论述不仅与唯识说关系密切,对了解印度如来藏说之发展,亦提供宝贵的资料。
  关于本论的作者,中国传说是坚慧(Sāramati)所作,西藏则认为系弥勒(Mait-reya)造偈,无著(Asaṅga)撰释论。近人多支持前说。又,经录中或谓此书乃菩提流支所译,或谓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皆有译述,而菩提流支本则为阙本云云。西元1931年,欧柏密勒(E. Obermiller)曾译此论的藏文本为英文。1950年,琼思敦( E. H. Johnston)又出版其梵语原典。另外,宇井伯寿、中村瑞隆等人亦有相关著作问世。
  ◎附︰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第四节(摘录)
  坚慧的名字,《大唐西域记》曾提到过,并且是与德慧并提的。不过,这个坚慧恐怕是指的安慧。后来还有人认为北凉时译出的《入大乘论》作者坚意就是坚慧,书是北凉时译出的,原文约在第四世纪,是世亲以前的人,就不会是注释世亲著作的坚慧了。总之,坚慧的生平,还待进一步考证。
  坚慧的思想鲜明地表现在《究竟一乘宝性论》里。所谓“宝”,指佛法僧三宝;“性”,是讲三宝的本质。另外,还说它所讲的都是究竟的说法,所以加“最上要义”(汉译“究竟一乘”)字样来形容。从坚慧自己对此书的命名,表示了他所讲的很究竟,很高深。
  全书所讲共有七句(七个主题),除“三宝”(三句)及“性”外,还有“菩提”、“功德”、“业”,而中心在“性”句上。在这句里他提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这一命题。成立这一命题的理由,就是认为一切众生皆有法界。法界的“法”,本来指的一般事物,此处则重点指一切功德的法,拿最高标准来讲是佛的功德。“界”就是因,在印度人的用法上,“界”字不仅指范围、界限,而且有“因”(素)的意思。因此,所谓一切众生皆有法界,因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即无异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坚慧讲如来藏的特点,在于把《胜鬘经》《如来藏经》中的义理,尤其是如来藏对般若空性智关系的说法,大加发挥,并贯串到整个实践的过程中去。在两部经中把如来藏当作境界,既然是境界,要使它的功德显现,就得先亲证(即见到)如来藏。也就是说,有待于空性智的证知。这样显现出来的功德就是果。无著、世亲的唯识理论,后来讲得愈加繁密,坚慧则一概予以刊落,直接提出如来藏借助于空性智实现功德的说法,以此来贯通整个实践,因而不同于无著、世亲的说法。这就为大乘理论开辟了一条新路,对晚期大乘发生了相当的影响。特别是在坚慧的《法界无差别论》里,还以实践的意义,用“菩提心”来代表如来藏,后来密教就直截了当地运用了他的说法。
  [参考资料] 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如来藏之研究》;中村瑞隆《梵汉对照究竟一乘宝性论研究》(《世界佛学名著译丛》{76});高崎直道(等)《如来藏思想》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