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窥基(632~682)


  唐代唯识宗的肇建者。玄奘的上首弟子。由于他曾任长安大慈恩寺住持,因此乃有“慈恩大师”的称号。他所弘扬的唯识宗也被称为慈恩宗。
  窥基(近人有主张“窥”字是后人加上的,谓其法号只是“基”之一字而已),俗姓尉迟,是唐初开国公尉迟宗的儿子。京兆长安人。自幼容貌魁伟,气概豪迈。十七岁时,玄奘要度他出家。由于他性情粗悍,所以强拒劝请。相传经过玄奘再三的激勉之后,他曾提出三项答应出家的条件,即“不断情欲、不断荤血、过中可食”。玄奘应用“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教育原理,先行答应,后来终于造就出一位佛教思想史上的大师。
  关于他这种出家不守戒律,因而被讥为“三车法师”(外出时有女眷、荤食相随,共有三车)的传说,近人吕澄在其〈慈恩宗〉一文中,以为这是他在晚年讲《法华经》时,对于经中譬喻“三车”所作的解释与天台宗所说有异,因而被论敌歪曲诬蔑而有的讥评,并非事实。
  窥基出家后,师事玄奘,学习梵语及唯识诸论。二十五岁时参与玄奘的译场。在译场时,最值得一提的事是《成唯识论》的翻译。当时玄奘原与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四人,拟将印度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颂》的十部注释分别译出,由于窥基的独排众议,玄奘乃不译各注,而以护法注为主,其他九师为辅。并且单独与窥基一人糅译出《成唯识论》一书。这部书是我国唯识宗的标帜与思想核心。唯识宗之以护法思想为主的路线,正是窥基所决定的。而对于南北朝时真谛所传旧唯识的大力批判,也是窥基一生思想的重点之一。
  除了《成唯识论》之外,玄奘的某些绝学,如五性宗法、因明要义等,也都只传授给窥基一人而已。可见窥基是玄奘心目中的衣钵传人。而窥基也能不负所望,辛勤地著述与弘法。他著作甚多,曾有“百本疏主”的佳誉。其中,《唯识述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大乘法苑义林章》《瑜伽略纂》等书,都是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作品。
  ◎附一︰隆莲〈窥基〉
  窥基是玄奘的高足弟子。俗姓尉迟,其著述常题名基,或大乘基,后人称为窥基。京兆长安人。他生长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家庭里,父亲尉迟宗,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封江油县开国公。窥基出身将门,少习儒经,善于属文。九岁丧母,平时常感孤单,渐疏浮俗,早有出家志向。唐‧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游印归来,回到长安,从事于传译事业,并很注重物色、培养传法的人才。偶然在路上遇窥基,见其眉目秀朗,举止大方,便有意度他为弟子,亲自去和他的父亲商量,得其允许,但因为窥基出身贵族,出家须经手续,直到贞观二十二年十七岁时,才正式舍家受度为玄奘弟子。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随玄奘迁入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五年(654),复有朝命度窥基为大僧,并应选学习五印语文,这时他年二十三岁。二年以后,即应诏参预译经。从此,他一直跟着玄奘参加慈恩、西明、玉华等的译场,随从受业。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华宫译场逝世,译经事业中止。窥基重新回到大慈恩寺,专事撰述。以后曾有一段时间,在他的祖籍附近游历,沿途仍讲经造疏,从事弘化。他还曾在五台山造玉石文殊像,写金字《般若经》。永淳元年十一月十三日,窥基在慈恩寺翻经院圆寂,年五十一岁。十二月四日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陇。后于文宗太和三年(829)七月启塔荼毗,迁入平原新塔。
  窥基随侍玄奘参加译场,前后九年,据《开元释教录》记载,玄奘译籍中标明窥基笔受的,有《成唯识论》十卷、《辩中边论颂》一卷、《辩中边论》三卷、《唯识二十论》一卷、《异部宗轮论》一卷、《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成唯识论》的翻译。这是一部解释世亲所造《唯识三十论》而属于集注性质的论书,是中国传译瑜伽学一本十支中的主要一支。世亲造《三十颂》时,没有造释就去世了,后经亲胜、火辨等诸论师相继作释。玄奘在印度,将著名的十大家的注释都搜集了回来。开始翻译时,拟将十家注释各别分译。但不久,窥基就向玄奘建议︰将十家的注释糅合起来,成为一部,作出定解,以免后人无所适从。玄奘同意他的建议。窥基自己说这一部译典是“商榷华梵,甄权重轻,陶甄诸义之差,有睹先再译,知其莫闲奥理,(中略)难具陈述,(中略)基受旨执笔,(中略)删整增讹,缀补纰阙,既睹新本,方类世亲。”这段话是他对于佛典新、旧译本优劣的总评,也说明了新译是从那些方面来校正旧译的。
  玄奘在译经期间,每“黄昏二时讲新经论”,“译僚僧伍竞造文疏,笔记玄章并行于世”;玄奘在印度所学的微言大义,就通过这种方式流传。窥基随侍受业,多闻第一,他又是当时造疏最多的一人,称为“百部疏主”。他的注疏,很多是在玄奘亲自指导之下写成的,如《成唯识论述记》自序说(大正43‧229c)︰“凡斯纂叙,备受指麾。”《唯识二十论述记》自序说(大正43‧978c)︰“我师不以庸愚,命旌厥趣,随翻受旨,编为述记。”他在撰述中遇有疑难,随时向玄奘请示,惜《二十论》疏尚未完成,玄奘就去世了。一部分著作是在玄奘去世后才着手写的,如《杂集述记》〈归敬颂〉说(卍续74‧604上)︰“微言咸绝杳无依,随昔所闻今述记。”这些述记,大体上包罗了玄奘学说的主要内容。
  窥基的著作,共四十三种,计现存三十一种。其所注疏的经典,除《金刚般若》《法华》《弥陀》《弥勒》《胜鬘》等经外,其余所释诸经论本文,都用玄奘译本。
  窥基的著作,善于提纲挈领,建立体系,如《法苑义林章》七卷,把瑜伽一本十支和各宗不同的法义都归纳起来,抉择贯通,细至一字之微,也有专章分析,如〈法华为为章〉把《法华经》中所有“为”字归纳起来,得出平声“为”有九训,去声“为”有三训,表现出他所提出的“示纪纲之旨,陈幽隐之宗”的特征。他不但通达声明,并且精熟因明,“大善三支,纵横立破”,他的著述内也常常表现运用因明以立说的倾向。要了解玄奘的学说,现在所可依据的,最主要的就是窥基这些著作。
  玄奘赴印之前,曾到洛阳、长安、成都等处参访研求,对《摄论》《杂心》《成实》《俱舍》都深有造诣,觉得好多问题还不能解决,才发愿往印度求法,以极大的努力,穷佛学的底蕴。他回国以后所译《般若》《瑜伽》《婆沙》《俱舍》《杂集》《因明》等重要教典,包罗很广。其学说要点折衷于总赅三乘教学的《瑜伽师地论》,而以之贯通一切,这是依据部派佛教、大乘中观学说的发展而得出来的结论。玄奘在印度就学于那烂陀寺戒贤三藏,对继续发扬龙树、提婆学说的无著、世亲,及其后继者陈那、护法之学,均亲所禀受,回国以授门下,各有专弘。窥基组织师说,广制诸疏,加以发扬,对于法相唯识之学,尤其精辟独到。玄奘逝世后,学人多认窥基为玄奘的继承者,讲习取为准据,成为奘门的权威,为国内外同所景仰,后遂成为慈恩一宗。
  玄奘在世时,中国佛学的瑜伽学说盛极一时,但在窥基以后,华严、天台、禅宗渐次兴盛。华严宗反对三时判教,天台宗反对五种姓之说,禅宗不重文字、排遣名相,也立于相反的地位,法相唯识之说就逐渐消沉下去。再经过天宝以后的兵乱,唐武宗的灭法,窥基著作在其时就佚失了一部分。宋仁宗天圣初年(1023),内廷出所藏窥基著作十四种,四十三卷入藏刻版,《金藏》曾据以复刻,元代的《弘法藏》原由《金藏》留在燕都的遗版蜕化而成,所以《至元法宝勘同录》上仍见著录。明代刻藏以南方通行的《碛砂藏》为据,未及搜罗,因而散佚失传,后人讲习失所依据,此学遂终于寥落。
  窥基一传弟子慧沼,再传智周,均能继述阐扬。智周弟子有新罗‧智风、日本‧玄昉等,于第八世纪初并将窥基著述传到日本,成为日本法相宗。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从日本搜罗得慈恩宗著作多种,次第刊行,重加整理和研究。
  ◎附二︰〈窥基传〉(摘录自《宋高僧传》卷四)
  释窥基,字洪道,姓尉迟氏,京兆长安人也。尉迟之先与后魏同起,号尉迟部,如中华之诸侯国,入华则以部为姓也。魏平东将军说,六代孙孟都生罗迦,为隋代州西镇将,乃基祖焉。考讳宗,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其鄂国公德,则诸父也。《唐书》有传。基母裴氏,梦掌月轮吞之,寤而有孕,及乎盈月诞弥。与群儿弗类,数方诵习,神晤精爽。
  奘师始因陌上见其眉秀目朗,举措疏略,曰︰“将家之种不谬也哉!脱或因缘相扣,度为弟子,则吾法有寄矣。”复念在印度时计回程,次就尼犍子边占得卦甚吉,师但束归,哲资生矣。遂造北门将军,微讽之出家。父曰︰“伊类粗悍,那胜教诏?”奘曰︰“此之器度,非将军不生,非某不识。”父虽然诺,基亦强拒,激勉再三,拜以从命。奋然抗声曰︰“听我三事,方誓出家,不断情欲、荤血、过中食也。”奘先以欲勾牵,后今(令)入佛智,佯而肯焉。行驾累载前之所欲,故关辅语曰︰“三车和尚。”即贞观二十二年也。一基自序云,九岁丁艰,渐疏浮俗。若然者,三车之说,乃厚诬也。
  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及乎入法,奉敕为奘师弟子。始住广福寺,寻奉别 敕,选聪慧颖脱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师学五竺语,解纷开结,统综条然,闻见者无不叹伏。凡百犍度跋渠,一览无差,宁劳再忆。年二十五应诏译经,讲通大小乘教三十余本。创意留心,勤勤著述。盖切问而近思,其则不远矣。造疏计可百本。奘所译《唯识论》,初与昉、尚、光四人同受润色、执笔、捡文、纂义,数朝之后,基求退焉。奘问之,对曰︰“夕梦金容,晨趋白马,虽得法门之糟粕,然失玄源之醇粹,某不愿立功于参糅,若意成一本,受责则有所归。”奘遂许之。以理遣三贤,独委于基。此乃量材授任也。
  时随受撰录所闻,讲周疏毕。无何西明寺惰师亦俊朗之器,于《唯识论》讲场,得计于阍者,赂之以金,潜隐厥形,听寻联缀,亦疏通论旨,犹数座方毕。测于西明寺鸣椎集僧称讲此论。基闻之惭居其后,不胜怅怏。奘勉之曰︰“测公虽造疏,未达因明。”遂为讲陈那之论。基大善三支,纵横立破,述义命章,前无与比。又云,请奘师唯为己讲《瑜伽论》,还被测公同前盗听先讲。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则否。”
  后躬游五台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梦身在半山岩下,有无量人唱苦声,冥昧之间,初不忍闻,徙步陟彼层峰,皆琉璃色,尽见诸国土,仰望一城,城中有声曰︰“住住。”咄基公未合到此,斯须二天童自城出,问曰︰“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答曰︰“我闻声而不见形。”童子遂投与剑一镡曰︰“剖腹当见矣。”基自剖之。腹开有光两道,晖映山下,见无数人受其极苦。时童子入城,持纸二轴及笔投之,捧得而去,及旦惊异未已。过信夜,寺中有光,久而不灭,寻视之数轴发光者,探之得《弥勒上生经》,乃忆前梦必慈氏令我造疏,通畅厥理耳。遂援毫次,笔锋有舍利二七粒而陨,如吴含桃许大,红色可爱,次零然而下者,状如黄粱粟粒。
  一云,行至太原传法,三车自随。前乘经论箱□,中乘自御,后乘家妓女仆食馔,于路间遇一老父,问乘何人?对曰︰“家属。”父曰︰“知法甚精,携家属偕,恐不称教。”基闻之顿悔前非,翛然独往。老父则文殊菩萨也。此亦□语矣。随奘在玉华宫,参译之际,三车何处安置乎?基随处化徒,获益者众。东行博陵,有请讲《法华经》,遂造大疏焉。
  及归本寺,恒与翻译旧人往还,屡谒宣律师。宣每有诸天王使者执事,或冥告杂务。尔日基去方来,宣怪其迟暮,对曰︰“适者大乘菩萨在此,善神翼从者多,我曾神通,为他所制,故尔。”以永淳元年壬午示疾,至十一月十三日长往于慈恩寺翻经院,春秋五十一。法腊无闻,葬于樊村北渠,祔三藏奘师茔陇焉。弟子哀恸,余外执绋会葬,黑白之众盈于山谷。
  基生常勇进,造弥勒像,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乃发通身光瑞,烂然可观。复于五台造玉石文殊菩萨像,写金字《般若经》毕,亦发神古。弟子相继取基为折中,视之如奘在焉。太和四年庚戌七月癸酉,迁塔于平原,大安国寺沙门令俭检校塔亭,徙棺见基齿有四十根不断玉如,众弹指言︰是佛之一相焉。凡今天下佛寺图形,号曰“百本疏主”。真(疑为唐)高宗大帝制赞,一云玄宗。然基魁梧堂堂,有桓赳之气,而慈济之心,诲人不倦,自天然也。其符彩则项负玉枕,面部宏伟,交手十指,若印契焉。名讳上字,多出没不同者。为以《慈恩传》中云,奘师龙朔三年于玉华宫译《大般若经》终笔。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闻,请御制序,至十二月七日通事舍人冯义宣由,此云灵基,《开元录》为窥基,或言乘基,非也。彼曰大乘基,盖慧立彦悰不全斥故云大乘基,如言不听泰耳,犹谨遣大乘光奉表同也,今海内呼慈恩法师焉。
  系曰︰性相义门至唐方见大备也。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唯祖与宗百世不除之祀也。盖功德被物,广矣、大矣。奘茍无基则何祖张其学乎?开天下人眼目乎?二师立功与言,俱不朽也。然则基也,鄂公犹子,奘师门生,所谓将家来为法将,千载一人而已。故书有之。厥父灾厥子乃肯播,矧能肯获,其百本疏主之谓欤!
  [参考资料]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开元释教录》卷八;《佛祖统纪》卷二十九;《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二;吕澄〈慈恩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