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童子(梵kumāra、kumāraka,巴kumāra,藏bu、g’son-nu)


  一般而言,此词指发心求道、尚未剃度的幼童。又称童儿、童真、童男。梵语音译鸠摩罗,或鸠摩罗伽。据《大智度论》卷二十九所述,四岁以上、未满二十岁的,称为鸠摩罗伽;而《玄应音义》卷三则载,八岁以上乃至未娶之人,总称为究摩罗。又,在寺中随侍师长,从事杂务的幼童,称为童侍或僧童;禅家则称其为童行。另在显密两宗的法会中,参加行列的幼童,有堂童子、上童子、持幡童子、小童子、中童子、大童子等差别。
  此外,另有若干异解。如金刚萨埵的忿怒化身,名金刚童子;初禅梵王因其容颜似童子,故又称鸠摩罗天或梵童子;文殊、善财、月光等菩萨也称为童子。而《释氏要览》卷上〈师资〉条载文殊等菩萨所以有童子之称,即(大正54‧266c)︰“如智论云︰如文殊师利十力、四无所畏等,悉具佛事,故住鸠摩罗伽地。又云︰若菩萨从初发心断淫欲乃至菩提,是名童子。”
  又,随侍佛菩萨或诸天而担任种种杂役者,也称为童子。例如随侍文殊菩萨之请召等八大童子,不动明王之随从慧光等八大童子,以矜迦罗为首之三十六童子,以及乾闼婆神王之眷属弥酬迦等十五鬼童子。
  [参考资料] 《长阿含》卷五〈典尊经〉、〈阇尼沙经〉、卷七〈弊宿经〉;《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五;《无言童子经》;《华手经》卷九〈不退转品〉;《大日经疏》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