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竹溪寺


  台湾省最古的寺院。位于台南市区。创建年代众说纷纭,一说建于明‧永历十五年(1661),或说十八年末、十九年初;一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所建,或说三十二年。初名小西天寺,以寺旁绿竹茂密,林中溪流激湍,故又名竹溪寺。后遭风雨侵蚀,堂宇陈腐不堪,经清‧乾隆、嘉庆、光绪年间的三度维修,寺貌焕然一新;复经民初以来历代住持的增建,遂具今日规模。本寺与开元、法华二寺为清末至民初,全台湾佛教的大本营。
  ◎附︰《台湾佛教名刹》后部〈竹溪寺〉
  永历五年(1651)沈光文遇飓风漂流至台湾,初播我国文化。十五年延王郑成功率军渡台驱逐红毛为复明基地,经置东都,设承天府并天兴、万年两县治理。十八年嗣王郑经放弃金、厦回台,改东都为东宁,升天兴、万年二县为二州,裁承天府。是时经州守倡建梵宫于南郊南溪之旁,颜曰“小西天”。此时有沈光文所咏诗题︰“州守新构僧舍于南溪,人多往游,余未及也。”可以证明。沈氏窗蝴诗不久因寓讽郑经之赋被才,几罹不测,经变服入山为僧,故小西天寺系在二县升州之后,沈氏逃禅之前,亦即在十八年末,或十九年初所建,乃台岛最早兴建之寺院。嗣因南溪沿畔绿竹成荫,风景宜人,另名竹溪,因是寺名亦随之称为竹溪寺。
  永历三十七年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成功裔孙郑克塽降清,经设一府三县,府名台湾府,县为台湾、凤山及诸罗等三县。康熙三十二年台湾府第二任知府吴国柱倡议于寺旁建书院,士庶辇石输材,谕禁不能止,称为竹溪书院,经塑肖像祀焉。此据清领后十一年,即康熙三十三年最早纂修《台湾府志》有所记载。该志对清领后创建之各寺年代均有记述,竹溪寺则未记,似非在清领十一年内新建,因年代已久,修志时已无法查考,或未便明记所致,其创建年代即可证实系建自明郑时期。又据三十年第二任台湾府同知齐体物所咏“竹溪寺”诗,有“梵宫偏得占名山,屼作蛮州第一观”之句,其含义为此寺占得名山且为台岛之第一寺院。
  嗣因历年既久,寺貌陈旧,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经里人蔡和生倡修,焕然一新。至嘉庆元年(1796)黄钟岳等再募捐重修,二十三年董事刘廷贵复修。光绪十二年(1886)候补通判鲍复康重修。民国二年(1913)又经管理人上官宏、林神等聘捷圆和尚为住持,锐意整修,建莲花宝塔(旧塔)于寺旁,弘法度众。十六年捷圆和尚将所积净财全部捐出,采取中西折衷型加以改建,后殿上层楼大悲楼,系将大悲咒一0八句,每句画一佛像,共绘成一0八尊佛像,用以坚定信众对佛菩萨之信心。三十七年上人圆寂,由其高足眼净禅师继承住持。眼净德高望重,徒众来归。经开办佛学书院,培植僧徒,另新建莲池宝塔于旧塔之旁,广度众信,复改建厢房为楼舍禅室,以供僧众修持。六十年禅师灭度,由其高足然妙法师接任住持,继续扩增建设。因大殿岁时浸久,栋桷朽坏,雨漏壁淋,屡修罔效,丹粉陈暗,常圬无功。思更新而式廓,企重建复广基。承十方信众踊跃捐资。采宫殿式,于六十五年初兴工,历八星霜,至七十二年底全部重建完竣,续办佛学院,培育僧才。栋宇巍峨,掩映于翠竹苍松之间,使此最早之古迹,胜驾旧日之壮观,成为古都之一观光胜地,台南市亦与荣焉。惜然妙大师于七十六年二月十四日圆寂,享年六十六岁。现任住持(1992)为常定法师。
  [参考资料] 《中国佛教史论集》八(《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