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竺叔兰


  西晋时代译经居士。生卒年不详。祖籍天竺。父达磨尸罗(晋言法首),以其国家发生灾难而奔晋,居于河南,而生叔兰。
  叔兰自幼聪辩,从其舅父学习经法,兼善梵、晋语,亦通文史。然生性顽躁,游猎无度,母屡劝阻之,且为之而蔬食,乃止。又嗜酒,常大醉卧于路旁,一日醉后闯入河南郡门呼叫,被拘送狱,幸因机辩而获释。由于曾经一度无疾暴亡,三日后始告苏醒。在暴亡三日间,曾于冥府有所经历,乃悟善恶报应之理,遂改节修慈,潜心学佛。
  武帝太康元年(280),与无罗叉共译《放光般若经》。元康元年(291)于洛阳自译《首楞严经》。六年(296)译《异毗摩罗诘经》。既学兼梵晋,故译义精允。后因避石勒之乱而迁居荆州,后无疾告人曰︰“吾将死矣。”数日便卒。世人以为知命。叔兰为一白衣居士,然《历代三宝纪》等书误记之为沙门。
  [参考资料] 《高僧传》卷四;《出三藏记集》卷十三;《开元释教录》卷二;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七章;任继愈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镰田茂雄《中国佛教通史》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