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竺法汰(320~387)


  东晋僧。东莞(山东沂水)人。少与道安同学。后与道安避难至新野,受道安之命至扬州弘法;乃率弟子昙一、昙二等四十余人沿江东下,遇疾停阳口。时桓温镇荆州,遣使求相见,供事汤药。安公又遣弟子慧远下荆问疾。
  又,时沙门道恒颇有才力,常执心无之义,此说大行荆土。法汰曰︰此是邪说,应须破之。乃大集名僧与之论辩,终令心无之义戢息。法汰下都止瓦官寺,太宗简文帝深相敬重,请讲《放光般若经》。开题大会帝亲临幸,王侯公卿悉皆来集。瓦官寺原仅有堂塔而已,及法汰居之,更拓房宇修立众业,又起重门。时汝南王世子司马综之宅第近寺,遂侵掘寺侧,重门沦陷,法汰并不介怀,综乃感悟,躬往悔谢。领军王洽、东亭王珣、太傅谢安对法汰皆钦敬无极。命终前数日忽觉不适,乃告弟子。以晋‧太元十二年卒,春秋六十有八。孝武帝赙钱十万。所著义疏等留传于世。弟子昙一、昙二均博通经义,又善老易,风流趣好与慧远齐名。
  [参考资料] 《高僧传》卷五;任继愈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镰田茂雄《中国佛教通史》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