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竺潜(286~374)
东晋僧。又作竺道潜。俗姓王。字法深,琅玡(山东省临沂县北约十五里)人。晋丞相武昌郡公敦之弟。十八岁出家,师事清谈之士中州刘元真。年二十四,讲《正法华经》《放光般若经》,听者常盈五百。西晋‧永嘉(307~313)初,避难至江南,东晋元帝、明帝、丞相王茂弘、太尉庾元规等人,钦其风德,友而敬焉。建武、太宁中,恒着屐至殿内,时人咸谓方外之士,以德重故也。二帝崩后,隐栖剡山,然问道者结旅山门,遂开大乘及老庄之讲席,达三十余年。后蒙哀帝之征,讲《放光般若》,会稽王昱等朝士多尊信。昱即位为简文帝,虔礼愈笃;司空何次道亦以师资之敬,数相招请。然师乐于山林,乃还剡之仰山遂其先志,与支遁等交友。东晋‧宁康二年卒于山馆,年八十九(一传七十九)。孝武帝赠赙钱十万,驰驿送葬至中州,此为沙门敕葬之始。孙绰之〈道贤论〉将之比为竹林七贤中之沛国刘伶。门下弟子有竺法友、竺法义、康法识、竺法济等人。
[参考资料] 《名僧传抄》;《高僧传》卷四;《世说新语》卷二、卷三;《世说新语德行篇注》;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镰田茂雄《中国佛教通史》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