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笈多王朝(梵Gupta)


  又作崛多王朝。系继贵霜王朝与南印度案达罗王朝之后,称霸于中印度及西北印度之王朝。由旃陀罗笈多一世(Gandragupta,Ⅰ320~335在位)于西元320年所建。都于华氏城,领有中印度。第二世沙姆陀罗笈多(Samudragupta,335~375在位)继位后,东征西讨,奠定笈多王朝之基础。第三世旃陀罗笈多二世(Gandragupta Ⅱ,375~414 在位,即超日王),绍承其父沙姆陀罗笈多远征之伟业,攻略印度西、北部,领有印度平原及旁遮普之一部,版图及于印度大部分地区,为笈多王朝之全盛期。五世纪中叶,白匈奴族(即□哒)自西北印侵入,国力乃大受打击。国事日颓,民穷财尽,以致不得不藉改革货币来维持现状。至西元500年顷,白匈奴族吐拉摩那(Toramāna),乘笈多王朝内乱而占据中印度。笈多王朝终告崩溃。仅于摩揭陀、阿逾陀一带保存残局,是为后笈多王朝。
  在佛教史上,印度瑜伽行派即勃兴于此一王朝之统治期间。弥勒、无著及世亲等诸大论师皆以阿逾阇为中心,振兴大乘阿毗达磨之学风。《楞伽》《深密》《瑜伽》《摄大乘》等大乘经论相继出世,其他文化亦发展蓬勃。在文学上,梵文学复兴,出现如迦利陀沙(Kālidāsa)等大师;十八《往世书》中,最古的《Vayu-puvāṅa》及《摩奴法典》(Ma-nu),亦完成于此一时代。音乐、美术亦颇为发达。其中,美术以佛教美术为主,间亦有与耆那教、印度教相关之作品。佛教美术中,建筑方面,有阿旃陀(Ajanta)、艾罗拉(El-lora)、鹿野苑(Sāranath)、山崎(Sānchī)、那锡克(Nasik)、巴格(Bagh)等处,此时期的僧院(vihāra)、支提(caitya)亦多为岩凿,然已渐离希腊、波斯及西亚的影响,而渐具印度的独特风貌。阿旃陀窟院虽于数世纪以前,即已开凿,然于此时期新凿者亦多。其中之第一至第六窟及第二十至第二十六窟,皆于第六世纪至第七世纪间所开凿而成。窟中之雕刻及壁画作品甚多,被视为笈多艺术之宝库。艾罗拉的第一窟至第十二窟皆为佛教建筑,开凿于第四世纪至第七世纪。雕刻方面,今现存者大多附属于建筑上,其手法极为精妙,具自由写实之风格,佛菩萨像额面宽广,发作螺发,耳大眉扬,鼻梁高,人中短,颈文三道,下唇稍厚,衣纹线条浅疏,躯干雄丽;头光多为圆形,中央刻莲华。绘画的遗品皆为壁画,在阿旃陀之诸窟中,绘有壁画者凡十五窟,其中剥落较少者为第一、第二、第十六、第十七窟。皆属西元六世纪之作品。画题以佛传、本生谭为主。按,笈多前期,系中印度艺术之顶点,尔后随着王朝的衰微,艺术亦渐趋凋零,高远雄健的佛教艺术混融了印度教中之神秘、幽晦的成分之后,遂渐丧失其原有的面目。
  ◎附︰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第一节(摘录)
  五世纪初月护二世超日王在位时,是笈多王朝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时期,我国法显当时正在印度游历,目睹其盛,并留下了记载。不过,这种繁荣,仅延续了二十年左右,此后,国势便处于守成的局面。五世纪中叶,白匈奴由西北印侵入,那时是塞建陀笈多在位(455~480),开头还能抵抗一阵,后来就无法抵御,国势日颓,民穷财尽,以致不得不藉改革货币来维持现状。到他的下一代觉护(480~500),终于丧失西印,宣告笈多王朝的实际终结。最后,仅在摩揭陀、阿逾陀一带,保持残局,是为后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320~500)是封建制的完成时期。社会制度也从种姓制逐渐分化,形成为类似中国的门阀制。即在原来的种姓中,依据职业的不同,又分出许多姓阶来,并且是世袭的,所谓“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每一姓阶之间,不得互通婚媾,从而使姓阶制度更为巩固。而且姓阶愈分愈多,数以千计,这就使得农村公社的残余,长期不能改变。因为每一公社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附属有一整套手工业行业。这一制度,即使到了后来变化也是不大的。
  以上的变化,对当时的文化,如宗教、哲学等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影响,以大乘佛学来讲,它的变化就是适应这一王朝的盛衰形势的。笈多朝初期,信奉婆罗门教,对佛教并不重视,如塞建陀笈多于西元459年打退白匈奴侵略后,庆祝胜利,特修建一座华美的毗纽天神庙,举行了盛大的祭祀典礼。当时佛教对统治者的态度,像《涅槃经》中所表示的,只要求国王给予外护就可以了。从佛教立场来谈政治的《王法正理论》,也只希望统治者常常与沙门婆罗门咨询政事。这里用了“沙门婆罗门”字样,没有单独提出佛教来,与龙树作《宝行王正论》的情形已大不相同。那时龙树完全站在佛教立场,要国王不亲近崇奉外道,因为案达罗国王信仰佛教对龙树十分尊重的缘故。现在的情况,笈多国王仅是对佛教不排斥而已,因此,说话的口气就不能那么硬了。但是,真谛译的《婆薮槃豆传》中说到世亲很得正勤日王和新日王两代的信仰(笈多王朝帝王除以笈多为名外,还以阿迭多──日为名),特别是新日王跟世亲受过戒,正勤日王的妃子随世亲出了家,后来新日王和他母亲又请世亲常住于阿逾陀。另外,玄奘到印度,按照传闻记录了那烂陀寺建造的历史,说该寺建立的历史很早,开始于笈多朝的帝日王(即塞建陀笈多王),后来觉护王、幼日王等历代国王都有所扩建(觉护王时代已有资料可考,帝日是觉护的前一代,大概相当于塞建陀笈多,这是按世系次序推算而得,并无文献可征)。从真谛和玄奘所记述的事实看,笈多王朝到塞建陀王时,就开始改变了政策,对佛教已重视起来。这可能与其国势日衰有关,塞建陀王开始还能抵御外侮,并取得一次胜利,曾建婆罗门信仰的大庙庆祝,后来一蹶不振,不得不改变他的宗教政策,藉以振作人心。
  [参考资料] F. J. Flect《Description of theEarly Gupta King》;E. J. Rapson《The Cambridgehistory of India》;V. A. Smith《The Early Historyof India》;J. Fergusson 《The Cave Temples of India》;Sukumer Dutt《Buddhist Monks and Monasteriesof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