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粥(梵peyā、pejā,藏thug-pa)
即稀饭。于佛教中并非正食,系在斋食以外所食用者。粥之种类甚多,《十诵律》卷二十六列有酥粥、油粥、胡麻粥、乳粥、小豆粥、麻沙豆粥、麻子粥、清粥八种。《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九列酥粥、乳粥、油粥、酪粥、肉粥、鱼粥之名。又,禅林中有五味粥、缨络粥、红调粥等。此中,十二月八日佛成道之日以杂谷众味煮成者,称为五味粥,又称腊八粥、红糟;掺蔬菜和米所煮成者,称缨络粥;正月十五日杂红豆煮成而食者,称红调粥。
关于吃粥的缘由,《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九云(大正22‧462c)︰
“粥法者,佛住舍卫城时,城内难陀母、忧婆斯荼罗母半月中三受布萨,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布萨日作食,先饭比丘,后自食。至明日复作布萨,食作釜饭,逼上饭汁自饮,即觉身中内风除、宿食消,觉饥须食。作是念,阿阇梨是一食人,应当须粥。取多水着少米,合煎去两分,然后内胡椒、荜拨。粥熟已,盛满瓮,持诣祇洹精舍,至已,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唯愿世尊听诸比丘食粥。佛言︰从今日后听食粥。”
又,《四分律》卷十三谓粥有五利,即除饥、除渴、除风、消宿食、大小便调适。《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九谓有十利,即增长色、力、寿、乐、辞、清辩,除宿食、风,消饥、渴。
另据《释氏要览》卷上所述,早晨始得食粥。其文云(大正54‧274b)︰“四分律云︰明相出始得食粥,余皆非食。”至后世,亦吃晚粥,且并称朝粥晚粥为两粥。此外,丛林中,于街坊劝化粥者称为粥街坊,掌理朝粥者称为粥头。
[参考资料] 《四分律》卷十四;《摩诃僧祇律》卷三十四;《五分律》卷二十七;《十诵律》卷十四;《法苑珠林》卷四十二、卷九十一;《敕修百丈清规》卷六〈大众章〉;《释氏稽古略》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