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粪扫衣(梵pāṃsu-kūla,巴paṃsu-kūla,藏phyag-dar khrod)


  即捡拾被弃置在粪尘中的破旧衣或碎布,洗净后裁制成的袈裟。《摩诃僧祇律》卷十六云(大正22‧357a)︰“粪扫衣者,里巷中弃弊故衣,取净浣补染受持,是名粪扫衣。”《十二头陀经》所载十二头陀行,其中之一即穿着粪扫衣。
  《大宝积经》卷一一四载,蓄此衣者可得法幢、姓、安住、专念、善护、向门、顺法等大福德。《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六〈解头陀品〉载,着此衣者可获十利,即︰惭愧;防寒、热等;表示沙门的仪法;天人恭敬;无贪好;随顺寂灭,无烦恼炽然;有恶易见;勿须余物之庄严;随顺八圣道;精进行道,无染污心。由此可知,粪扫衣是比丘所著诸衣中,最为尊尚、殊胜者。
  关于粪扫衣之种类,《十诵律》卷二十七列有四种︰(1)冢间衣︰包裹死者而弃于冢间者;(2)出来衣︰包裹过死者而持之施予比丘者;(3)无主衣︰在聚落中,置于空地上而无所属者;(4)土衣︰弃舍在巷陌、冢间或垃圾堆中者。
  《四分律》卷三十九〈衣犍度〉中则列举牛嚼衣、鼠啮衣、烧衣、月水衣、产妇衣、神庙中衣、冢间衣、求愿衣、受王职衣、往还衣等十种为粪扫衣。《五分律》卷二十一〈衣法〉中列举王受位时所弃故衣、冢间衣、覆冢衣、巷中衣、新嫁所弃故衣、女嫁时显节操衣、产妇衣、牛嚼衣、鼠啮衣、火烧衣等十种粪扫衣。又,《有部毗奈耶》卷十七与《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五,也各列出十种粪扫衣。
  此外,凡受持粪扫衣的比丘,称为粪扫衣比丘(paṃsu-kūlika)。其他尚有粪扫食、粪扫钵、粪扫革屣、粪扫卧具等,均指遗弃在垃圾堆中的饮食或器物。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三十八;《宝雨经》卷一、卷八;《四分律》卷八;《五分律》卷二十;《有部毗奈耶》卷二十七;《毗尼母经》卷五;《萨婆多毗尼摩得勒伽》卷四;《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三;《慧琳音义》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