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紫衣
朝廷赐与高僧大德之紫色袈裟或法衣。又作紫服、紫袈裟。赐僧紫衣,始于唐则天武后。《大宋僧史略》卷下云(大正54‧248c)︰
“按唐书,则天朝有僧法朗等,重译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为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故由之革命称周。法朗、薛怀义九人并封县公,赐物有差,皆赐紫袈裟、银龟袋,其大云经颁于天下寺,各藏一本,令高座讲说,赐紫自此始也。”
又,《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一之一云(大正40‧361c)︰
“今时沙门多尚紫服。按唐纪,则天朝,薛怀义乱于宫庭,则天宠用,令参朝议,以僧衣色异,因令服紫袈裟,带金龟袋。后伪撰大云经,结十僧,作疏进上,复赐十僧紫衣龟袋,由此弊源一泄,于今不返。”
依佛制,紫衣属“五间色”之一,并非如法之坏色,故佛制严禁之。如《佛制比丘六物图》云(大正45‧901b)︰“轻纱紫染,体色俱非,佛判俗服,全乖道相,何善之有?”然中国自古以来,即许高官着红、紫色之朝服,又设朱、紫、绿、皂、黄等绶条,以区别官位高低。缁门乃仿此而有紫衣之披着。自则天武后赐僧法朗以后,赐紫衣渐成风气。至懿宗咸通二年(861),左右街僧入内殿讲论时,蒙赐紫衣。对左右街各赐紫衣之风气始于此时。僖宗、昭宗之时,亦常赐紫衣,此后“赐紫”之事乃渐成惯例。
五代、北宋时,凡从事译经之外国三藏,或负有外交使命之出使僧人,朝廷均赐与紫衣。北宋‧开宝元年(一作开宝二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69~979),每于天子诞节即召四海之僧入殿庭受三学比试,经律论十条义理全通者,获赐紫衣,号之为“手表僧”。其后有滥授之嫌,遂由功德使上奏废止。后改由亲王、宰臣、地方长官等人推荐,中选者由门下省授“紫衣牒”(即准予披着紫衣之证书),号为“帘前紫衣”。
日本方面,紫衣之获赐,始于玄昉。禅宗僧始着紫衣,则以建仁寺荣西与永平寺道元等为最早。现今日本曹洞宗与临济宗,皆以紫衣为最上等之色衣。
[参考资料] 《释氏要览》卷上;《佛祖统纪》卷四十三;《禅林象器笺》〈服章门〉;黄敏枝《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袁震〈两宋度牒考〉(《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冢本善隆《中国近世佛教史の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