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细意识(梵sūkṣma-mano-vijñāna,藏phra-moḥi rnam-par śes-pa)
又名细心。即指微细之心识。此心识为轮回流转之主体。经部末计称之为“一味蕴”,根本大众部末计称为“根本识”,化地部末计称为“穷生死蕴”,正量部称为“果报识”,上座部称为“有分识”。
此中,就经部而言,本师鸠摩罗多立色心互薰说,尚未谈及细意识,至末师室利罗多始论及细意识,而名之为一味蕴。对此,《异部宗轮论》云(大正49‧17b)︰
“谓说诸蕴有从前世转至后世,立说转名非离圣道,有蕴永灭,有根边蕴,有一味蕴。”
《异部宗轮论述记》详释之云(卍续83‧465下)︰
“一味者,即无始来展转和合一味而转,即细意识,曾不间断。此具四蕴,有根边蕴者,根谓向前细意识,住生死根本,故说为根。由此根故,有五蕴起,即同诸宗所说五蕴。然一味蕴是根本,故不说言边,其余间断五蕴之法是末起,故名根边蕴。”
依此可知,一味蕴的细意识是无始以来不间断的流转主体,且由此而生起五蕴。此与后世大乘佛教所说的阿赖耶识相似。
关于诸部中提倡细意识说之先后,《摄大乘论本》卷上云(大正31‧134a)︰“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可知是大众部最先提出此说,但是详情未明。在诸部中盛行此说者,首推经部末计。
◎附︰印顺《唯识学探源》下编第二章第一节(摘录)
细心相续,是唯识学上本识思想的前驱。要理解相续的细心,应先从间断的粗识说起。一切心理的活动,可以分为心与心所二类。心所是依心所起的作用,心是精神的主体。这心,或者叫意,叫识,虽各有不同的意义,但各派都认为是可以通用的。心识觉知作用的生起,需要种种条件,主要的要有感觉机构(六根)作所依,认识对象(六尘)作所缘。因所依、所缘的差别,识就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
据常识的自觉的经验,六识是生灭无常的、间断的。像闷绝、熟睡无梦,都觉得当时没有心识的活动。拿圣教来说,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都称为无心。无心的有情,似乎是释尊所认可的。但从另一方面观察,就有完全不同的见解。有情,就是有识,心识的活动与生命,是不可分离的。假使有无心的有情,试问这离却心识的身体,与死、草木,有什么差别?佛教只许动物是有情,有生命,不承认草木也是有情,如不从有无心识着眼,草木与动物的有无生命,又凭什么去分别?经上虽说灭受想定是无心定,但也说入灭受想定的“识不离身”;所以,有情必然是有心的。闷绝等仅是没有粗显的心识,微细的意识还是存在,只是不容易发觉罢了。相续的细心,就在这样的思想下展开。
不论是大众部,或是上座分别论者、经部譬喻论者,在初期,都把细心看成意识的细分。经过长时期的思考,才一律明确的提出六识以外别有细心的主张。原来细心说,也有它的困难︰凡是识,必有它所依的根,所缘的境。释尊从依根、缘境的不同,建立六识,这不但小乘经,就是一分大乘经,也还在这样说。如离六识别有细心,那不是有七识吗?这似乎违反圣教的明文。细心的所依、所缘(根境),也是很难说的。所以初期的细心说,都认为是意识的细分。后来,发见了释尊细心说的根据,像十八界中的“意界”,缘起支中的“识”支;理论上也渐次完备,这才在间断的六识以外,建立起一味恒在的细心。
细心,是受生命终者、根身的执持者、缚解的连系者。它为了业果缘起的要求而建立,它就是生命的本质。部派佛教关于生命本质的探发,并不限于细心,这不妨给它个全面的叙述。从代表原始佛教的《阿含经》考察起来,众生的生命现象,只是名色或五蕴或六界的和合。在三世轮回中,名色等都是不息的生灭演变,并没有一个恒存不变的东西,可以说是作者、受者。这刹那生灭的无常论,在业果缘起的建立上,成为非常的困难。前后不断的演变,怎样能成立连系?佛教的思想就在这里分化了。大众与分别说系,在心识的统一中;说一切有与犊子系,在五蕴和合的补特伽罗中,建立前后的移转。依原始佛教“名色缚、名色解”的见地,五蕴统一论者要适当些吧!但心识在系缚、解脱中,占有主动领导的地位,也是不可否认的。那末,在从来不断的心法上,建立业果的中枢,如不超出他应有的范围,也自有它的卓见。可以说,五蕴统一论是平等门;心识统一论是殊胜门。论到怎样的统一,意见又有不同。说一切有部,在五蕴和合的作用上,建立假名我。实法各不相关,假名我的和合相续,才可以说移转。犊子系却不然,它在五蕴不息的演变中,发现它内在的统一,所以建立真我。有部的统一,像后浪推前浪的波波相次;犊子系却像在波浪的起伏中,指出那海水的统一。也可以说,一是无机的集合,一是有机的统一。在心识统一的见地中,大众、分别说系的本义,似乎没有明确的论述。后来,说一切有系的经量部,本著有部假名相续的观点,采用了一心论。大众、分别说系,却倾向“一心是常”与“意界是常”论,与经部的一心论对立。这两个思想,都有它的困难︰假名相续的统一,是机械的;常一的统一,是形而上的、想像的。这两极端,将在大乘佛教的虚妄唯心论与真常唯心论,互张旗鼓。不论是五蕴或心心所,凡作三世统一的说明,都与业果缘起有关,也就都是本识思想的前驱。虽好像补特伽罗与本识无关,其实本识是这些思想的合流。像唯识学中的阿赖耶,与如来藏有密切的关系;如来藏与不可说我,也有不可分别的地方。
[参考资料] 《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四(本);《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一;《俱舍论》卷五;《业成就论》;《顺正理论》卷十三;《大乘成业论》;《摄大乘论释》卷三;《俱舍论光记》卷五;《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