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经冢


  流传于日本之佛教习俗,即将书写完成之经典放入经箱或经筒之中,然后埋于地下,再覆以厚土所成的土冢。此冢之形状或为圆形,或为方形。其上或置宝箧印式,或置牌位形的石塔。冢中所埋之写经,依材料可分纸本经、铜板经、瓦经、泥塔经、滑石经、贝壳经等类,而经文的种类亦不一,大多为《法华经》《弥勒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般若心经》等。除经典外,此冢亦埋有镜、小刀、佛像、佛具、钱货等。
  建经冢之风乃基于佛教的末法思想而来,然起自何时则不详。在日本,相传系平安中期的慈觉大师圆仁首先由唐传入,西元十一世纪后半以来,盛行于全国,尤以近畿、北九州、关东地方分布最多。其中,藤原道长于宽弘四年(1007)在大和(奈良县)金峰山所造者为最古。又,建经冢之目的有为保存经典至末法之世者,亦有为自己祈愿,或为祖先亡灵祈福者。至镰仓、室町时代,则多为往生极乐及现世的利益而建。
  [参考资料] 东京国立博物馆编《那智经冢遗宝》;奈良国立博物馆编《经冢遗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