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经塔
(一)指将经文书写成塔状的作品︰别称经曼荼罗。依《书史会要》卷六记载,释法晖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天宁节,以半芝麻粒大的字体写成细书经塔,内容包含《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维摩经》《圆觉经》《金刚经》《普贤行法经》《大悲经》《佛顶尊胜经》《延寿经》《仁王护国经》等十部经,从塔顶至趺座,层级鳞次,毫末不差。由此可知我国北宋时已有经塔的制作。
(二)指置经之塔︰又因塔中所收的经文、偈颂、陀罗尼等属法舍利,故亦称法身舍利塔、法舍利塔。《大唐西域记》卷九〈摩揭陀国〉云(大正51‧920a)︰“印度之法,香末为□,作小窣堵波,高五、六寸,书写经文以置其中,谓之法舍利也。”
我国在南北朝时始建经塔,至唐代渐趋盛行。其形式初为以木、砖或石所造的大型塔,今日常见的华严经塔即属此类。尔后亦有用石、香泥、金属制成的小型塔。其中,香塔因多出自金刚宝座塔或喇嘛塔,故可能与藏传佛教有关。
◎附︰孙宗文〈吴越经塔〉(摘录自《法音》杂志第三十九期)
经塔始建于南北朝,到唐代逐渐增多,除大型经塔系露天建立外,一般中小型的就建在殿堂里,所以也可以称“殿塔”或“内塔”(此非塔内之塔而是另一种类型)。还有一种更小的经塔,则有以香和泥制成的,名之“香塔”,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九〈摩揭陀国〉下说︰“印度之法,香末为泥,作小窣堵波,高五、六寸,书写经文,以置其中,谓之法舍利也。数渐盈积,建大窣堵波,总聚于内,常修供养。”所谓香末为泥,即俗称的“香泥”,但是这种香泥不是像一般人们所想像的带有香味之泥土,而是用香和泥混合起来的一种建塔材料。为什么要用香泥?那是因为香之一物表示纯正、洁净,用它和泥制作经塔,这是对佛的虔诚。至于香塔从国内许多出土实物来看,因大多出自金刚宝座塔或喇嘛塔内,大概与藏传佛教有关,所以也多为元代作品,至此塔的形制由于受到材料性能的限制,不但形状小,而且它的平面也接近圆形,没有相轮,不做塔刹,只有塔肚,所以比较用金属做的小塔要粗糙得多。小型经塔的优点是︰制作省事,经费少,数量多,故有利于法音的传布。为此在禅林中莫不大量推广,并且一般都用石或金属制成,精雕细琢,终于成为佛教艺术品之一。根据我国历史文献记载,还有用它来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宾的,吴越王钱弘俶铸造的宝箧印金涂塔就是一例。《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说︰“吴越王钱俶,天性敬佛,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铜精钢造八万四千塔,中藏《宝箧印心咒经》,布散部内,凡十年而讫功。”文中所说的宝箧印即宝箧印陀罗尼,具名《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简称《宝箧印经》。此陀罗尼藏三世诸佛法身舍利,故云宝箧;坚固不坏,故曰印。钱弘俶为什么要把《宝箧印经》所说的心咒纳入金涂塔内?因为在经中说其功德是︰“造像作塔者,奉安此咒,即成七宝所成之塔,即是奉藏三世如来全身舍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