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经师


  指通晓经典义理,或擅长读诵经文、吟咏梵呗之僧。在印度,经师有二义,其一系指通晓经典的僧侣,如《四分律》卷十三第二十九单提法条,解释教化之语中所列赞偈、多闻、法师、持律、坐禅五项,在与此文相应的巴利律藏中载为bhāṇaka(说者)、bahussuta(多闻者)、suttantika(经师)、vinaya-dha-ra(持律者)、dhamma-kathika(说法者)。同书卷三十八〈自恣犍度〉的“通阿含”、卷五十〈房舍犍度〉的“法师者”,在巴利《律藏》亦标为suttantika。
  又,《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有学律众(vinaya-gaṇa)、学阿毗昙众(abhidhammi-ka-gaṇa)、学修多罗众(suttantika-gaṇa)等语,可知汉译的“法师”、“通阿含”、“学修多罗”等词,皆相当于巴利语的suttanti-ka,意即通晓经藏义理者。
  此外,据《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赞咏之礼云(大正54‧227a)︰“令一经师升师子座读诵少经。”《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四云(大正24‧222a)︰“憍萨罗胜光大王乘白莲花象,与诸从者于后夜时有事出城,须诣余处,善和苾刍于逝多林内高声诵经,于时象王(中略)属耳而听,不肯前行,(中略)胜鬘夫人怪王来速,请问所由,王以上缘具答其事,报言,夫人可与上叠,我欲亲往奉彼经师。”可知印度亦称“善于读诵经文者”为经师。
  我国所谓之“经师”,则专指巧于讽诵经文者,如《辩正论》卷三引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之敕令云(大正52‧509a)︰“朕是人尊受佛付嘱。自今以后,讫朕一世,每月常请二七僧,随番上下,经师四人,大德三人,于大兴善殿读一切经。”《梁高僧传》卷十三〈慧忍传〉载,齐宣王感梦之后,集诸经师,乃与慧忍共斟酌旧声,诠品新异,制瑞应四十二契。又,《梁高僧传》卷十三设有“经师”一科,列举晋代帛法桥以下,至南齐‧慧忍等十一位经师之传记。并详述经师之沿革。略谓经文之讽吟始于三国魏‧曹植,经晋代帛法桥、支昙籥之改变,南齐代昙迁、僧辩、萧子良等之复旧,以及其后又被讹承云云。在日本,经师除指持诵者外,亦指从事书写经典者,尔后又转称装潢经卷者。
  [参考资料] 《法苑珠林》卷三十六;《续高僧传》卷三十;《元亨释书》卷二十九〈音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