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经律异相


  五十卷。梁代释宝唱等集。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三册。释宝唱俗姓岑,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十八岁出家为僧祐的弟子,住庄严寺学习经律。后来又从处士顾道旷、吕僧智等研习经史及《庄子》等。天监七年(508)梁武帝令庄严寺僧旻在定林上寺纂《众经要抄》(八十八卷),开善寺智藏纂《义林》(八十卷),建元寺僧朗注释《大般涅槃经》(七十二卷),都由宝唱帮助编成。他又帮助梁太子萧纲编《法宝联璧》二百余卷,并自编历代有关佛教文献的《续法轮论》七十余卷。天监十四年梁武帝命安乐寺僧绍撰《华林佛殿经目》,书成,梁武帝不满意,又命宝唱重编,于天监十五年撰成《众经目录》一帙四卷,很得时人的好评;于是就叫他掌管华林园的宝云经藏。他因而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书籍,就于这年编成了《经律异相》五十五卷的巨著。此外他还著有若干著作,详本书〈僧传〉、〈比丘尼传〉等条。
  在《开元释教录》卷六里,《经律异相》题为宝唱撰,而北宋丽刻作僧旻、宝唱等集,这大概是因《历代三宝纪》卷十一序言误解〈经律异相序〉文所云天监七年僧旻等“备钞众典”而误题的。据《异相》卷一〈序文〉说,僧旻等先编的《众经要抄》,一般的事义,已经“辞略意晓”,对于研究经教的人很有便利,不过希有的异相还散见各处,鲜闻的秘说也未经标明。因此天监十五年梁武帝又令宝唱抄经律要事,以类相从,使览者易了。并命新安寺僧豪、兴皇寺法生等帮助检读。这样可见《经律异相》和《要抄》卷不同,编制亦异,而且与《要抄》并行,僧旻的《要抄》并不即是《异相》,所以题僧旻和他共编是不恰当的。不过有僧豪等助编,在宝唱名下加一等字,倒也无妨。
  本书凡文五十卷,目录五卷,共五十五卷,经录原是这样记载的。刻本目录不计卷,所以仅有五十卷。各卷的分类内容如下︰
  (1)天部(上)三界诸天(卷一),四十二事;(下)欲色天人(卷二),十一事。
  (2)地部(卷三),二十二事。
  (3)佛部︰{1}应始终(卷四),六事;{2}应身益物(卷五),十八事;{3}现涅槃后事(卷六),二十三事。
  (4)诸释部(卷七),十四事。
  (5)菩萨部︰{1}自行(卷八),二十事;{2}外化(卷九),十三事;{3}、{4}随机现身(卷十、卷十一),三十事。
  (6)僧部︰{1}出家菩萨(卷十二),九事;{2}至{7},声闻无学(卷十三至卷十八),一一四事;{8}声闻不测浅深(卷十九),二十四事;{9}声闻学人(卷二十),十事;{10}声闻现行恶行(卷二十一),十二事;{11}声闻无学沙弥(卷二十二),十一事;{12}声闻无学尼(卷二十三),十四事。
  (7)诸国王部︰{1}转轮圣王(卷二十四),十二事;{2}行菩萨道(卷二十五、卷二十六),二十事;{3}行声闻道(卷二十七至卷二十九),三十八事。
  (8)诸国王夫人部(卷三十),六事。
  (9)诸国太子部︰{1}行菩萨道(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十七事;{2}学声闻道(卷三十三),六事。
  (10)诸国王女部(卷三十四),九事。
  (11)长者部︰得道(卷三十五),十五事;杂行(卷三十六),十九事。
  (12)优婆塞部(卷三十七),十四事。
  (13)优婆夷部(卷三十八),九事。
  (14)外道仙人部(卷三十九),十六事。
  (15)梵志部(卷四十),十二事。
  (16)婆罗门部(卷四十一),十六事。
  (17)居士部(卷四十二),五事。
  (18)贾客部(卷四十三),十六事。
  (19)庶人部︰男(卷四十四),三十八事;女(卷四十五),十七事。
  (20)鬼神部(卷四十六),二十二事。
  (21)畜生部︰杂兽(卷四十七),三十七事;禽、虫(卷四十八),二十九事。
  (22)地狱部(卷四十九、卷五十),十六事。
  总共二十二部,细分五十一项,共收七八二事。
  本书的编纂除直接抄录(或节录)经律原文而外,并间有简单的注释,大概以有关名相翻译者为多。注释有的用“梁言”云云。如第一卷〈忉利天〉第二“王名释提桓因”,注云“梁言能作天王”;同卷〈炎摩天〉第三“炎摩”,注云“梁言时”等。有的用“翻”云云︰如第十六卷〈优婆笈多出家降魔〉三“陀那笈多”,注云“翻宝护”等。有的用“名曰”云云︰如第七卷〈大爱道出家〉四“汝入城到耶游理家所”,注云“受戒在家名曰理家,即优婆塞也。”有的用“今云”︰如第四十七卷〈象猕猴鸡共为亲友〉四“象猕猴鸡鸟”,注云“僧祇律第二十七今云颠多鸟。”有的用“梵言”云云︰如第一卷〈遍净天〉第十二“遍净天”,注云“梵言书纽”。道宣《内典录》卷十著录宝唱撰《翻梵言》三卷,同书卷四〈僧伽婆罗录〉说,沙门宝唱等奉令笔受婆罗所译经典。《续僧传》也将〈宝唱传〉列入“译经篇”,可见宝唱对翻译是曾参加过的。《翻梵言》今无传本,现在《异相》中所存的有关翻译的资料,或即《翻梵言》中所出,亦未可知。
  其次,《异相》所抄录各种经律互有异同处,也很多注了出来。如第一卷〈炎摩天〉第三“王名善时”,下云“《大智论》云妙善”。同卷〈化乐天〉第五“亦有嫁娶熟相视成欲”,下云“《三法度经》云︰以深染污心与天女共语成欲;若一不染不成,但乐而已。”这些都是注明其不同的。又如第四卷〈现般涅槃〉五“香薪处处,不烧自燃”,下云“《长阿含》双卷《涅槃》略同,文多不载。”第五卷〈受阿耆请三月食马麦〉三“王心悦结解,逮法眼净”,下云“出《中本起经》下,《十诵弥沙塞律》略同。”这些又都是注明其相同的。又如第一卷〈四天王天〉一“遍往诣之随意所取”,下云“《楼炭经》说大同小异,文多不载。”第七卷〈阿那律出家〉十“次阿那律”,下云“出《四分律》初分第三分,《大智论》《十二游经》少异大略是同。”这些是注明有同有异的。以上注释,使后人对于经律的比较研究很有益处。
  最后,本书的抄集,保存了古来许多佚书。如《三乘名数经》(卷一)、《天帝释受戒经》《悉鞞梨天子诸佛说偈经》《过去弹琴人经》《折服罗汉经》(卷二)、《善信经》等。据统计,约有一四0种之多,但大半为别生钞经。
  本书所有各种体例,皆由宝唱等依照梁武帝的意见斟酌而定。后来同类的编纂,如唐‧道世的《诸经要集》《法苑珠林》等,多取法于此书。(田光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