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经行(梵caṅkramana,巴caṅkamana,藏Ḥchag-sar-hchag-pa)
谓在一定的处所缓慢地往返步行。《释氏要览》卷下云(大正54‧299a)︰“西域地湿,叠砖为道,于中往来如布之经,故曰经行。”
关于经行的方法,据《十诵律》卷五十七所述,应直行,不急不缓;若不能直,当画地为相,随相直行。《四分律》卷五十云(大正22‧938a)︰
“时诸比丘露地经行,患风雨日曝得患。佛言︰听作经行堂。不知云何作?佛言︰听长行作。作堂所须一切给与。时彼上座老病羸顿,经行时倒地。佛言︰听绳索系两头循索行。捉索行手软破手。佛言︰听作卷若竹筒,以绳穿筒手捉循行。经行时疲极,听两头安床。”
至于经行的场所,《大比丘三千威仪经》说有五处,即︰(1)闲处,(2)户前,(3)讲堂前,(4)塔下,(5)阁下。至于经行的效果,《十诵律》谓有五种利益。即︰(1)剿健,(2)有力,(3)不病,(4)消食,(5)意坚固;《四分律》卷五十九谓︰(1)堪远行,(2)能思惟,(3)少病,(4)消食,(5)得定久住。此外,关于绕塔行道与经行的差别,《南海寄归传》卷三说右绕佛殿,旋游制底,别为生福,本欲虔恭;经行乃是销散之仪,意在养身疗病。
据《修禅要决》所述,经行时,覆左手,大指屈着掌中,余四指抱大指作拳,然后覆右手,抱左手腕;端立少时,摄心令住。行时勿太急太缓,行至界畔,回身还向来处,住立少时,如前复行。行时开目,住时辄闭,如是久行,稍倦即休。且唯在白昼行之。
此外,《无畏三藏禅要》又载有密教之经行法。略谓︰于一静处平治净地,面长二十五肘,两头竖标,通头系索,才与胸齐,以竹筒盛索,长可手执。其筒随日右转平直来往,融心普周视前六尺,乘三昧觉任持本心,谛了分明无令忘失。但下一足,便诵一真言,如是四真言从初至后,终而复始,诵念勿住,稍觉疲懈,即随所安坐。
[参考资料] 《法华经》卷一;《十诵律》卷十五;《五分律》卷二十五;《法华经文句》卷五(上);《释氏要览》卷下;《禅林象器笺》〈丛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