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经集(巴Sutta-nipāta)
南传巴利圣典《小部》中之经典。日译本收在日译《南传大藏经》第二十四册。迄今(1993)仍未见有汉译本。
全书由五品七十经(若加上第五品的序偈及结偈,则是七十二经),一一四九偈(第一六三偈有三偈,实际是一一五一偈)组成。五品即︰〈蛇品〉、〈小品〉、〈大品〉、〈义品〉、〈彼岸道品〉。其中,第一品里的四经、第二品里的五经、第三品里的八经之中,除了偈之外,还含有长行(散文)。其经首皆有“如是我闻”句,与一般经典的形式相同。其余的五十五经,则全由偈所组成,如《法句经》一般。其中,依德目而由诸经中一偈一偈集录的情形较少,而汇集相关各偈以显示同一场合之说法的情形较多。
巴利三藏中存有几千经,但为何只有本集称为《经集》?这是因为在集录其他经之时,皆依各经之特征而附有特定名称。而本书并无此种可以附加特定名称的特征,故称之为《经集》。
《经集》这种名称,在其他部派的杂藏中绝对没有。这是南方上座部特有的。其集成是在部派分裂之后。本书的第四品、第五品及第一品第三经中,注释各偈语句的“义释”是巴利藏独有的,所以本书的集成是在“义释”制作之后。亦即“义释”是部派分裂后的作品,而本书则是在“义释”之后所集成的。因为“义释”制作之时,如果已有《经集》,则“义释”应该由本书的第一品第一经开始注释,可是实际上,义释只注释了本书的一部份,而且未依本书的顺序。《经集》集成现在的形式,虽然是在相当晚的时代,但是构成《经集》内容的诸经,其渊源都很古老。几乎所有经典的原形,在部派分裂以前都已存在。此点由本书的各经各偈、梵文、汉译等与其他部派的文献作一比较,即可得知。因此,要理解最古老的佛教圣典,自本书中可以窥见一斑。
与本书有关的其他部派之经、偈甚多。在本书的七十经之中,和其他部派几乎一样的经有三十一部。显然是属于同源,而有类似关系的经,在三十部以上。除去重复的部份,两者加起来共有五十七部经。
在本书七十经之中,与其他部派文献全无一句相同偈文的经,仅有︰一之八《慈经》、二之二《臭秽经》、二之八《船经》、二之十三《正普行经》,总共四经。
本书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圣典,因为本书偈文中常使用与普通巴利语文法不一致的古代吠陀语文法。而且本书的思想内容,和文中所记之比丘日常生活,皆是佛教固定化以前极素朴的情况。其文献价值亦由此可以想见。
本书之诸经中,有很多素朴的佛教思想。至后世,本书中的偈与《法句经》同受佛教徒爱好。此点由注释书类常使用本书之偈,即可得知。此外,阿育王勒文之中,所记载之劝人读诵之七部经典,其中有三部︰《Munigāthā》《Moneyasute》《Upatisa》(《Pa-sine》),即包含在本书之内(一之十二、三之十一、四之十六)。这项事实可看出本书内容甚受珍视,且广为流布。
本集之罗马字本由V. Fausboll校订,巴利圣典协会(ptS)于1885年出版,1893年再版。O. Andersen重订新版于1913年,由ptS刊行。《南传大藏经》中所收之日译本系以新版为底本。此外,又有中村元之日译单行本。欧洲方面,有英译本与德译本。注释书方面,五世纪时觉音的《第一义明》(Paramattha-jotikā)是不可或缺的参考书。该书已有英译本,名为《Suttanipata Commentary》,为H. Smith氏所编辑。
◎附︰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十一章第二节(摘录)
《经集》(Sutta-nipāta),为《小部》的第五部。分五品,除(四)〈义品〉,(五)〈彼岸道品〉外,还有(一)〈蛇品〉(Uragavagga),(二)〈小品〉(Cūlavagga),(三)〈大品〉(Mahāvagga)。前三品,是十二、十四、十二至三十八经的类集。有名的《麟颂》,是〈蛇品〉第二《犀角经》;《牟尼偈》是〈蛇品〉十二《牟尼经》。《麟颂》《牟尼颂》、〈义品〉、《波罗延》,这些有名的偈经,在其他部派中,都是独立的。《经集》为铜鍱部(Tāmra-śātīyāḥ)独有的编集。《小部》的《义释》(Niddesa),为〈义品〉、〈彼岸道品〉、《犀角经》作解说,而没有说到其他。《经集》的集为一部,还在《义释》成立以后。
《经集》所集的五品,大体说,都是比较古的。(中略)这里只论前三品。三品三十八经,性质复杂,不可一概而论。近代学者,依语文而加以推断,自有其重要意义。然从内容来说,似乎还有值得商榷的。
(1)三品的经文,与《杂阿含经》中,“八众诵”──〈有偈品〉有关的,共十五经,占十分之四。其中可分为二类︰
{1}与《杂阿含经》大同,或主体(除序说)相同的,集成的时代,可推定为与“祇夜”集成的时期相当。如︰
②《杂阿含经》简略,而《经集》增广的;或《杂阿含经》别行,而《经集》合为一经的;或因缘不同而主体一致。这都是成立于“祇夜”成立以后,传诵于“祇夜”(《杂阿含经》的一部份)以外的,如︰
┌────────────┬──────┬────────┐
│[经集] │[杂阿含经]│[附注] │
├────────────┼──────┼────────┤
│蛇品(六)败亡经 │ 一二七九│ │
│小品(五)针毛经 │ 一三二四│相应部十.三 │
│蛇品(九)雪山夜叉经 │ 一三三九│杂含有序文 │
│蛇品(十)旷野夜叉经 │ 一三三八│相应部十.十二 │
│蛇品(四)耕田婆罗堕阇经│ 九十八│相应部七.二.一│
│蛇品(七)贱民经 │ 一0二│杂念末段小异 │
│小品(十二)婆耆舍经 │ 一二二一│ │
│大品(三)善说经 │ 一二一八│相应部八.五 │
└────────────┴──────┴────────┘
┌──────────────┬──────┬────────┐
│[经集] │[杂阿含经]│[附注] │
├──────────────┼──────┼────────┤
│蛇品(二)陀尼耶经 │ 一00四│经末二颂相同 │
│ │ │相应部一.二.二│
│小品(十)起立经 │ 一三三二│初偈相同 │
│ │ │相应部九.二 │
│大品(四)孙陀利迦婆罗堕阇经│ 一一八四│相应部七.一.九│
│大品(五)摩伽经 │ 一一五九│ │
│ │ 一一九四│相应部六.一.六│
│大品(十)拘迦利耶经 │ 一二七八│相应部六.十 │
│ │ │增支部十.八九 │
│小品(十一)罗瞧侯罗经 │ 一二一四│相应部八.四后三│
│ │ │颂相同 │
│小品(三)惭愧经 │ 九七八│相应部四.三 │
└──────────────┴──────┴────────┘
(2)与“中”、“长”阿含有关的,如〈大品〉(七)《施罗经》、(九)《婆私吒经》,也编入《中部》,而是《中阿含经》所没有的。《婆私吒经》的因缘──二学童共论,与《长部》(十三)〈三明经〉相同。《婆私吒经》的偈颂中,有二十八颂──〈我说彼为婆罗门〉,与《法句》〈婆罗门品〉相合。这是以传诵的婆罗门偈为主体,结合婆私吒(Vaśiṣṭha)的问答因缘,扩编而成。〈小品〉(七)《婆罗门法经》,与《中阿含经》(一五六)〈梵波罗延经〉大同。〈小品〉(六)《法行经》,后四偈与《中阿含经》(一二二)〈瞻波经〉,及《增支部》八集十经相同。《法行经》与《婆罗门法经》,前后次第,都被编入《中阿含经》,而是《中部》所没有的。这四部经,在“中”、“长”二部成立时,已经集成。由于部派(传承的,区域的)采录不同,而成为四部阿含以内的,或流传于四部阿含以外的偈经。
(3)与佛传有关的,如〈大品〉(一)《出家经》、(二)《精勤经》、(六)《萨毗耶经》、(十一)《那罗迦经》,〈小品〉(九)《何戒经》,都有关于佛及弟子的传记。〈蛇品〉(五)《淳陀经》,为《长阿含经》(二)〈游行经〉的一节,本从“涅槃譬喻”中来。佛与弟子的传记,起初以偈颂为主,后来才结合而以长行叙述出来。《淳陀经》的成立,比《大般涅槃经》更早。〈大品〉五经,与法藏部(Dharmaguptāḥ)的《佛本行集经》,说出世部(Iokottara-vādināḥ)的《大事》相近。法藏部与铜鍱部,同出一系。在部派发展中,分别说系(Vibhājya-vādināḥ)比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āḥ),更接近大众部系(Mahāsāṁghikāḥ)。这由于阿育王(Aśo-ka)以后,说一切有部向西北发展;恒河(Gaṅgā)一带与南方,都属分别说系与大众系的化区。凡佛传偈颂,与《大事》相近而不同说一切有部的传说,大抵为成立于阿育王时代以后。
从上三类二十五经,可以大略看出︰〈蛇品〉各经的成立,是较早的。(二)《犀角经》,(十二)《牟尼经》,是有名的偈经。(一)《蛇经》,约有半数偈颂,为《法句》所采录。〈蛇品〉多数起于“祇夜”时代,到“中”、“长”集成的时代为止。〈小品〉诸经,要迟一些,《宝经》说到了“四恶趣”、“六重罪”,显然已到了僧治强固的时代。〈大品〉诸经,大多数是成立于部派分裂以后的。虽成立的时代,先后不一,而从多数来说,《经集》所集的诸经,是可以看作原始佛教时代的圣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