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结夏
指结夏安居之制。亦称结制。每年四月十六日即为结夏之始。七月十五日结束,谓之解夏或解制。《禅苑清规》卷二云(卍续111‧887上)︰“行脚人欲就处所结夏,须于半日前挂搭,所贵茶汤、人事不至仓卒。”关于其仪节,《敕修百丈清规》卷七〈结制礼仪〉条有详细的记载。又,结夏修行时,众僧所设的供养食,称为“结夏斋”;结制时书示有茶点之挂牌,称为“结夏茶榜”;向护法的土地神及守护诸堂的诸天善神,祈愿结制安居圆满完成的念诵,称为“结夏念诵”。
此外,结夏期间的中间日,称为“半夏”。半夏之前的一个半月,称为“前半夏”,之后的一个半月称为“后半夏”。参与结夏安居者,未到解夏之时,即中途退出者,谓之“破夏”。
◎附一︰王景琳〈结夏安居〉(摘录自《中国古代僧尼生活》)
夏安居从夏季的第一个月开始,时间为九旬,这是根据印度历法而定的。印度历法将一年分为三季,如果用中国古代历法换算,自十二月十六日到四月十五日是春季,四月十六日到八月十五日是夏季,八月十六日到十二月十五日为冬季。安居期在印度是九十天,正好相当于中国农历的夏季三个月。所以,汉化寺院的夏安居期也就定在夏季三个月,从四月十六日到七月十五日的这一段时间了。
佛教规定夏季为安居期,与佛教的教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印度夏季有三个月的雨期,这一段时间正是万物萌发生长的时期。为了避免僧尼外出时会在无意之中伤害了草木小虫,犯了“杀生”大戒,违背了佛教大慈大悲的根本精神,所以,佛教规定僧尼在雨期必须居于精舍,不得外出,这样,既可防止伤生破戒,又可使僧尼有一个专心讲经修道的机会。
安居开始的时间一般是四月十六日,但由于种种原因如果安居在四月十六日开始不了,也可向后推延。由此,安居又有所谓“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三种。四月十六日开始的安居称为“前安居”,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之间开始的安居称为“中安居”,五月十六日开始的安居称为“后安居”。但无论如何,安居期不能少于九十天,故安居的开始日期也不能超过五月十六日。因为印度的夏季从四月十六日到八月十五日是四个月,而安居期只需要三个月,所以,在四月十六日到五月十六日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哪一天开始安居,都能在八月十五日以前到九十天,都能与夏安居的时间相符。不过,寺院一般都以前安居为原则,中后安居只是一种对不能按时开始安居的补救。
安居生活虽然极为单调、闭塞、寂寞,但进入安居时举行的仪式却很隆重。四月十五日,也就是夏安居的前一天,寺里一早就挂出了“安居”的牌示。这一天,整个寺院都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知客知会维那及各寮堂负责人,忙着开列僧众名号、戒腊,并登记造册。知事则忙于清点人数。法堂(或斋堂)里香灯师正在为所有的僧众铺设蒲团。法堂正中上首,早已摆好一张方桌,上面供着释迦牟尼的小像一尊,或者供着写有“安居会上,中天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牌位。佛像左边,准备了住持之座。前廊下桌子上,则摆上了韦驮天像。堂中央的小桌上,摆着筹盘、空盘。另外,在佛像、韦驮像、住持座前也都放置了一枚大筹,等着行佛时用。为了不致在第二天安居仪式上出现混乱,十五日这一天寺内还要专门请住持招集僧众讲习礼仪,使大家熟悉安居仪式的各项程序。
四月十六日一早,安居期开始。安居仪式的第一项内容,就是到大殿拜佛。早粥后,随着三声大钟长鸣,僧众便齐集大殿烧香、拜佛。先由维那领着众人唱道︰“释迦如来,结夏安居”,众僧随声而和。维那拈香,拜佛之后归位,僧众则齐声唱颂〈安居文〉︰“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依某某寺僧伽蓝大界内,夏三月结制安居。”连唱三遍,再齐诵〈大悲咒〉三遍,然后绕佛,绕佛归位念偈咒,向佛祖表心迹︰“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唵,钵啰末怜陀宁页娑婆诃。”这段偈语要三唱三和。唱和完毕,紧接着跪念〈怡山文〉,再起立结赞︰
“安居期结,道体先成,殷勤发愿猛修行。经论作规绳,戒律圆明,顿登法王身。欢喜地菩萨摩诃萨(三次称举)。”
复唱回向偈︰
“结夏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赞声即落,众僧应齐向释迦佛三拜,再回到法堂。拜佛仪式是寺院进入安居期的序曲,它标志着寺院安居的开始。
僧众回到法堂,即正式开始进行安居修行。安居期内,朝暮课诵仍照常进行,其余时间,安禅的僧人照例坐禅,不坐禅的僧人便以念佛为常课。每日早粥后上殿,念《楞严经》中〈势至圆通章〉一遍,〈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各一遍,念佛号五百声。小食(禅家早晨所吃的点心)后,念《十六观经》中〈杂想观章〉一遍,〈往生咒〉三遍,佛号五百声,礼阿弥陀佛十二拜。午饭后念《大忏悔文》,佛号五百声。晚课照常。黄昏后,再念《十六观经》中〈上品上生章〉一遍,〈往生咒〉三遍,念佛号千声,拜阿弥陀佛十二拜。
安居期内,寺院中不但要每日按时诵经念佛号,还有讲经、讲律、讲论的习俗。一般情况下,经、律、论都由住持主讲,有时则由住持委托他人代讲。讲课地点设在法堂。
寺院在安居期还多设有安居规约。安居规约要比平素寺规更细,如在讲课期间,僧人破了根本大戒、喝酒、与人争吵、诋毁讲法、诋毁法师或同学,都要被赶出寺院;倘有僧人不与众人共同上堂、三次不到或偷看其他书籍、打瞌睡、不用心听讲等等,都要被赶出讲堂或受罚。
这样的安居生活经过三个月九十天,到七月十五日结束,这就是所谓“解夏”。“解夏”也像“结夏”一样,举行一番类似的仪式,要由住持向全寺僧众正式宣布“安居结束”。
[参考资料] 《敕修百丈清规》卷七〈节腊章〉;《禅苑清规》卷三〈监院〉、卷五〈僧堂内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