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绝观论


  敦煌出土的佛典之一。一卷。又名《三藏法师菩提达磨绝观论》《入理缘门》《菩提心境相融一含论》。收在《禅宗全书》第三十六册。全书内容系采取师(名为入理)徒(号为缘门)问答的形式,站在绝观的立场,阐明禅的观行。其思想类似《宝藏论》。
  关于本书的作者,众说纷纭。日本学者久野芳隆与关口真大据《宗镜录》卷九、卷三十、卷七十九、卷九十七,《祖堂集》卷三以及《圆觉经大疏抄》卷十一等所引,撰文论证此书为唐代牛头法融(594~657)的著作;关口《达磨大师的研究》中对此又详加论证。此外,柳田圣山在《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书中,指出敦煌本《绝观论》当为法融承达磨《二入四行论》之意而撰。又,本书的写本现有六种,即︰日本积翠轩本、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的四种写本(编号为P.2045、P.2732、P.2074、P.2885)、北京本闰字八四。
  简称为结。它是一类能够束缚众生的心、结集生死,而使众生不得出离生死流转的烦恼。
  从典籍上看,诸结说最初见于四阿含经。《中阿含经》卷三十三说众生有悭、嫉二结,《杂阿含经》卷三十二说众生有爱、恚、无明三结(《俱舍论》卷二十一同),《增一阿含经》卷十七说众生有身邪、戒盗、疑三结(《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说同),《增一阿含经》卷二十说众生有欲、瞋恚、愚痴、利养四结(《成实论》卷十说众生有贪身、恚身、戒取身、贪着是实取身四结),《中阿含经》卷五十六说众生有贪、瞋、慢、嫉、悭五结(《发智论》卷三、《集异门足论》卷十二、《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俱舍论》卷二十一同)。《辩中边论》卷上说众生有爱、恚、慢、无明、见、取、疑、嫉、悭九结(《发智论》卷三、《成实论》卷十二、《俱舍论》卷二十一、《杂集论》卷六同)。总之,这一些结使都是系缚众生的身心,使众生永远沉沦于生死流转的烦恼。
  众生生死流转的主因是“业”,而诸结为它的增上缘。众生的生死流转,不出乎这个世界,由于众生自身的造业不同,对它的感受也不一样。这世界可分为三种︰(1)欲界,(2)色界,(3)无色界,即所谓三界。其中欲界是比较低级的世界,又叫做下界,色界与无色界是比较高级的世界,又叫做上二界。在三界中,有五种结是束缚众生在欲界中的烦恼,有五种结是束缚众生在色界与无色界中的烦恼要素,这样就有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
  五下分结──是随顺欲界生死的烦恼。主要有五种︰(1)欲贪,(2)瞋恚,(3)身见,(4)戒禁取见,(5)疑。这五种之中,欲贪是对于事物贪求的欲望;瞋恚是对于所追求的事物达不到目的而发生的忿怒;身见是于自身执着为我的见;戒禁取见是听闻异端邪说之后,不加思索,就把它所规定的种种“戒”和“禁”,以及“戒”和“禁”所依附的物我认为最胜而能得无上清净的妙法;疑是被欲望所迷惑,对于正法生疑惑不信的心理。这五种系缚欲界众生的“结使”,因为它具备“四下”的意思,所以叫“五下分结”。第一,是界下,贪欲、瞋恚这些“结使”惟限于欲界,不在上二界;第二,是果下,由贪瞋戒取这些“结使”为因,能招受“三涂”下劣的恶果;第三,是人下,身见戒取与疑等“结使”,只有凡夫才有,圣人是不会有的;第四,所障下,身见戒取与疑仅能障碍初果。
  其次五上分结──是随顺色界无色界生死的烦恼。主要有五种︰(1)无明,(2)慢,(3)掉举,(4)色贪,(5)无色贪。这里面的无明不是根本无明,而只是说由于愚痴不明义理的那种烦恼;慢是骄傲自满,盛气凌人;掉举是躁动嬉戏;色贪是对于色界的贪爱;无色贪是对于无色界的贪爱。这五种系缚色界无色界众生的“结使”,因为具备“三上”的意义,所以叫做“五上分结”。第一,是界上,无明等五种“结使”均在上二界(即色界、无色界)中生起;第二,人上,无明等五种“结使”均是“学人”所起的烦恼;第三,所障上,无明等五种“结使”都能障碍“无学”上果。由于有“五下分结”为“业”的增上缘,众生便长此为欲界系缚不能超脱;由于有“五上分结”为“业”的增上缘,众生便长此为色界、无色界所系缚不能超脱。总之,依于上下分结,众生就不得不长此生死流转于“三界”。(田光烈)
  [参考资料] 《大智度论》卷一、卷五;《大乘义章》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