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绮语(梵saṃbhinna-pralāpa,藏tshig-bkyal-ba)
十恶之一。指一切染心所发,或时机不对之不恰当言词。又作杂秽语或无义语。《大乘义章》卷七云(大正44‧613a)︰“邪言不正,其犹绮色,从喻立称,故名绮语。”《成实论》卷八云(大正32‧305b)︰
“绮语名,若非实语,义不正,故名为绮语。又虽是实语,以非时故亦名绮语。又虽实而时,以随顺衰恼无利益故亦名绮语。又虽言实而时亦有利益,以言无本末、义理不次亦名绮语。又以痴等烦恼散心故,语名为绮语。身意不正,亦名绮业。但多以口作,亦随俗,故名曰绮语。余三口业皆杂绮语,不得相离。”
又,《瑜伽师地论》卷八说绮语有种种别名︰言不应时故名非时语;言不实故名非实语;言引无义故名非义语;言粗犷故名非法语;言挟瞋恚故名非静语;又于邪说法时,不正思审而宣说故,名不思量语;为胜听者而宣说故名不静语;非时而说,前后义趣不相属故名杂乱语;不中理因而宣说故名非有教语;引不相应为譬况故名非有喻语;显秽染故名非有法语。
《俱舍论》卷十六称绮语为杂秽语,即(大正29‧88a)︰“一切染心所发诸语名杂秽语,所以者何?染所发言皆杂秽语故。”
此外,后世骚人积习,多喜以美人香草为文学之拟喻。此中,凡涉于闺阁者,国人亦谓之绮语。
[参考资料] 旧译《华严经》卷二十四;《成实论》卷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卷六十;《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