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缘觉(梵pratyeka-buddha,巴pacceka-bud-dha,藏raṅ-saṅs-rgyas)


  佛典中之一种解脱者。此种解脱者并未随佛闻法,而系独自悟道,且性好寂静孤独,不事说法教化,故又称独觉。此种解脱者,与声闻合称二乘,若再增菩萨,则名为三乘。音译钵剌医迦佛、毕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辟支佛、贝支迦佛。此外,又称为缘一觉、因缘觉。《大乘义章》卷十七云(大正44‧807a)︰
  “言缘觉者,外国正音名辟支佛,此翻辟支,(中略)缘觉名义解有两种︰. 一约所观法门以释,缘者是其十二缘起,始从无明乃至老死,观斯悟解,从缘得觉,故号缘觉。(二)就得道因缘以释,如辟支佛得道因缘经中广说,如拂迦沙思风动树而得悟道,如是等皆藉现事缘而得觉悟,故曰缘觉。”
  然天台宗谓出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为缘觉;出于无佛世,观飞花落叶之外缘而成道者为独觉。《慧苑音义》卷上亦云(大正54‧436c)︰“辟支,梵言具云毕勒支底迦,此曰各各独行。佛者觉也,旧翻为独觉,正得其意,或翻为缘觉者,译人谬失。”
  关于独觉的种类,《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瑜伽师地论》诸论分为部行独觉、麟角喻独觉(麟喻独觉)二种。部行独觉系因其人曾为声闻。于其时组织部党,行团体生活,故而得名。此等人在声闻修行时已得不还果,然证阿罗汉果时,即脱离佛之教导而自修自觉。一说谓其人原为须陀洹等声闻;一说谓其人先是异生,曾修声闻之顺决择分,今自证道而得独觉之名。
  麟喻独觉系因独自在山间、林下修行,不结伴侣,故以麟角为喻而得名。指独居修行一百大劫,而积足善根功德之觉者。
  《大智度论》卷十八谓辟支佛有独觉、因缘觉二种。前者(独觉)可再分二类︰(1)小辟支迦佛︰本为学人,于受生七次须陀洹后生于人间,在无佛之世自证成道,相当于部行独觉中之得果声闻。(2)大辟支迦佛︰于百劫中作功德,增长智慧,得三十二相、三十一相乃至一相,常乐独处者,相当于麟角喻独觉。
  至于因缘觉,则系由于先世福德愿行之因缘,出无佛之世,不必从他人闻法,而自思惟世间无常变坏之事,生无漏道心,断诸结使,得辟支佛道,具六神通者。
  另依《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所列三种独觉之道中,第一种相当于大辟支迦佛;第二种相当于因缘觉;第三种相当于小辟支迦佛。《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四亦谓缘觉有三种,即︰(1)缘觉之缘觉︰指于因地即修缘觉行而证果者。(2)声闻之缘觉︰“因”系声闻,“果”为成缘觉者。(3)菩萨之缘觉︰“因”乃菩萨,“果”为缘觉者。
  《大乘义章》卷十七(末)就缘觉与声闻之异同,分析如次︰(1)为声闻而非缘觉,即声闻人。(2)为缘觉而非声闻,即麟角喻人。(3)为声闻亦为缘觉,即部行。(4)为缘觉亦为声闻,即因缘觉。或谓二者有见理同(同见生空之理)、断障同(共断四住之烦恼)、修行同(共修三十七道品)、得果同(同得尽智、无生智)、证灭同(共证有余、无余涅槃)等五同,以及根异(声闻为钝根,缘觉为利根)、所依异(声闻依师,缘觉不依师)、藉缘异(声闻以教法为缘,缘觉则藉事相之现缘)、所观异(声闻以四谛为所观,缘觉以十二因缘为所观)、向果异(声闻为四向四果,缘觉为一向一果)、通用异(声闻以二千国土为通境界,缘觉以三千国土为通境界)等六异。
  若缘觉与菩萨相较,则有一同十异。一同即同入于圣道而永不退转。十异即︰
  (1)因异︰缘觉之宿善狭少,菩萨则广大。
  (2)根异︰缘觉为钝根,菩萨为利根。
  (3)心异︰缘觉畏苦,疾求取灭;菩萨不畏苦,常乐处世。
  (4)所解异︰缘觉观十二因缘之法,仅悟生空;菩萨普观一切法,具解二空。
  (5)起行异︰缘觉但修自利之道;菩萨修六度,自他俱利。
  (6)断障异︰缘觉仅断烦恼障,菩萨俱除烦恼、所知二障。
  (7)得果异︰缘觉得小涅槃,菩萨得大涅槃。
  (8)起化异︰缘觉仅现神通而不说法,菩萨能现神通,亦能宣说。
  (9)通用异︰缘觉同于声闻,仅一心一作,不能众心众作;诸佛菩萨能于一时化现十方世界之一切色相、五趣身等而施化用。
  (10)体义异︰缘觉所有之身智功德悉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菩萨之涅槃则为常、乐、我、净。
  按,上述之比较皆为大乘家所说,在小乘家,不论声闻、缘觉、菩萨等,最后均归于“灰身灭智”的状态。
  由于缘觉之根机较声闻利,而较菩萨钝,故旧译《华严经》卷六等称其为中乘,以相对于声闻之为小乘、菩萨之为大乘。其阶位称辟支佛地或支佛地,在大品十地中,居已办地之上,菩萨地之下。
  ◎附︰印顺《成佛之道》第四章(摘录)
  颂文︰“或不由他觉,从于远离生,名辟支迦佛,合说为二乘。”
  解说︰三乘共法的教化主机,是声闻乘。第二是缘觉乘。从证真断惑的地位来说,缘觉与声闻是一样的。但他的主要不同处︰
  (1)是“不由他觉”,也就是无师自悟的。传说︰有一国王,游览王家花园,见香花盛开,非常欢喜。不久,一群宫女来采花,那棵绚烂的花树,一下子被折得不成样子。国王见了,深深的受到无常的感觉,就静坐思惟,由无常而悟入了缘起的寂灭,成了圣果。因为是无师自悟的,虽不能如佛那样的大转法轮,但比起声闻弟子来,要依师长教诲,到底略胜一着。所以缘觉的根性,比声闻要利一点。
  (2)不由他觉的智慧,是“由于远离”而“生”的。远离,是远离愦闹,远离人事。他在因中,在证果以后,都是独往独来的,厌离人事的。他过着精严的十二头陀行,孤居独处,没有师长,没有同学,他没有弟子。据说︰这都出于没有佛法的时代,现乞食的出家相,但不会说法,只是现神通而已。传说中,也有大众共住的缘觉,但这本是声闻根性,缘熟了自然证阿罗汉果,不过出于无佛的时代,所以也叫做缘觉而已。
  这一类圣者,“名”曰“辟支迦佛”,译义是独觉,也作缘觉,是由于观缘起而成道的缘故。证得辟支佛果的,与声闻乘的阿罗汉果,地位相同。所以,辟支佛与声闻,常“合说为二乘”。如与发菩提心的大乘相对论,就叫做小乘。
  [参考资料] 《俱舍论》卷十二;《大毗婆沙论》卷七;《大智度论》卷十九;《辟支佛因缘论》;《出三藏记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