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缠(梵paryavasthāna,巴pariyuṭṭhāna,藏kun-nas dkrs-ipa)


  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缠缚众生,令众生轮回于生死之牢狱,故名为缠。有三缠、八缠、十缠等区别。“三缠”即指贪、瞋、痴,出自《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二十一等,或名为三缚。“八缠”指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惛沈等,出自《品类足论》卷一、法胜《阿毗昙心论》卷二等。十缠即在八缠外另加忿、覆而成,出自《甘露味论》卷上、《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与卷五十、《杂心论》卷四、《俱舍论》卷二十一等。《顺正理论》卷五十四释云(大正29‧646a)︰“如是十种系缚含识置生死狱,故名为缠,或十为因,起诸恶行,令拘恶趣,故名为缠。”又,经部称烦恼之种子为随眠;谓烦恼之现行为缠。
  此外,如来藏自性清净心隐藏在烦恼缠缚中,称为“在缠”或“真如在缠”。若如来藏脱离烦恼之缠缚,称为“出缠”或“真如出缠”。
  ◎附一︰〈十缠〉(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十缠指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惛沈、忿、覆等十种烦恼。此系随附于“贪”等根本烦恼而起的随烦恼,与染污心相应,而造种种恶行,缠缚众生,置众生于生死狱中,故亦名为缠。《品类足论》卷一立“无惭”至“惛沈”等八缠,而未设十缠。《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卷五十,则于八缠外,加“忿、覆”二者为十缠。因此有称立八缠者为“八缠家”,称立十缠者为“十缠家”。
  据《俱舍论》卷二十一所说,“无惭”谓内无羞耻心;“无愧”谓外无赧惧心;“嫉”谓于他人之盛事,心生不喜、嫉妒;“悭”谓吝惜施与世间资财及出世间法财;“悔”谓追悔过去已作或未作之事;“眠”谓使心昧暗,不能分明取境;“掉举”谓使心轻躁,不能寂静;“惛沈”谓神识昏钝,不堪修善;“忿”谓对违己意之境,怒而忘失正念;“覆”谓隐藏己过。此中,“悔”通于善恶,“眠”通于三性,然今取其染污之边,而以之为缠。
  至于十缠随流于根本烦恼的情形,据《俱舍论》卷二十一所说,无惭、悭、掉举是贪之等流;无愧、眠、惛沈是无明之等流;嫉、忿是瞋之等流;悔是疑之等流;覆有说是贪之等流,有说是无明之等流,也有说是贪与无明二者所流出。
  ◎附二︰〈缠缚〉(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缠缚即烦恼。烦恼能缠束系缚众生,置众生于生死之牢狱,故名缠缚。如《无量寿经》卷上云(大正12‧266b)︰“解诸缠缚。”概括而言,一切烦恼皆可称为缚,若加以分别,缠(paryavasthānaṁ)有三种、八种、十种,乃至五百种等;缚(bandhana)亦有三种、四种之别。慧远以为“缠缚”是一切诸烦恼结的通名。而别名则可依缠与缚而再细分为多种。其《无量寿经义疏》卷上云(大正37‧98a)︰
  “缠谓十缠,无惭、无愧、睡、悔、悭、嫉、掉、眠、忿及覆,是其十也。缠众生故,缠缚心故,名之为缠。缚谓四缚,欲缚、有缚、无明缚、见缚,是其四也。欲界诸结,除无明见,名为欲缚,上二界中,一切烦恼除无明见,名为有缚;三界无明,名无明缚;三界诸见,名为见缚。缚众生故,系缚心故,名之为缚。”
  其中,“十缠”是小乘有部所倡,出自《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等。“四缚”又称四轭、四暴流,出自《俱舍论》卷二十等。然而,大乘唯识家则不说十缠四缚,而立八缠、三缚。因此,憬兴之《无量寿经述文赞》卷中云(大正37‧144b)︰“缠缚者即八缠三缚,有说十缠四缚,于小乘宗虽有此义,非大乘故。”八缠即从十缠中,除忿、覆二缠。三缚即贪、瞋、痴。《瑜伽师地论》卷八释云(大正30‧314b)︰“令于善行不随所欲,故名为缚,(中略)数起现行故名为缠。”
  [参考资料] 《入阿毗达磨论》卷上;《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卷三十五;《俱舍论》卷十九;《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八、卷五十;《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