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羯罗拏苏伐剌那国(梵Karṇasuvarṇa,巴Ka-ṇṇasuvaṇṇa)
东印度古国。位于耽摩栗底国西方。意译金耳国。六世纪末时国势大盛,国王设赏迦(Saśaṇka)不信佛教,曾破坏佛堂,砍伐佛成道处之菩提树。曲女城主戒日王出世时,此国渐衰,而佛教再度兴隆。依《西域记》卷十记载,此国有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正量部法,天祠五十余所,异道甚多。别有三伽蓝,不食乳酪,遵提婆达多遗训云云。此外,该书又谓大城旁有一络多末知伽蓝(Raktaviti,赤泥)及无忧王塔。
◎附︰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卷十〈羯罗拏苏伐剌那国〉注(摘录)
羯罗拏苏伐剌那,梵文Karṇasuvarṇa音译,金耳之义。此国首都的位置长期以来都存在争论。根据近年来考古发掘的结果,一般认为其地在今印度西孟加拉邦穆尔昔达巴德(Murshidabad)县的罗杰巴底登迦(Rajbadi-danga)。该地曾出土刻有“吉祥赤泥大寺”(śrī Raktamṛttikāmahāvihāra)铭文的封泥。(B. P. Sinha《Archaeology and Art ofindia》,Delhi,First published,1979)当地田土色赤而硬,此寺即下文的赤泥僧伽蓝因此得名。此国名曾见于笈多王朝铭刻,一度似相当强大,并与摩揭□为敌。
不过这里必须指出︰该国位置在耽摩栗底东北,而非西北,错讹的原因是《西域记》本卷中各国顺序排列有误所造成。据《慈恩传》载,玄奘于贞观十二年(638)离那烂□寺南游,巡礼圣迹,其行程是先至伊烂拏钵伐多国,然后沿恒河南岸至瞻波国,再东行至羯朱嗢祇罗国,然后又东度恒河至奔那伐弹那国,由此南下至羯罗拏苏伐剌那国,再转向东南,至三摩呾吒国,由此又转向西行,至耽摩栗底国,到达此地后,由于接受南印度僧人的劝告,改变原来海行的计划,取道陆路向西南至乌荼国,此后继续南游,因此,玄奘并未在到达耽摩栗底国之后,又折向东北至羯罗拏苏伐剌那国,然后又再走回头路,向西南至乌荼国。辩机整理《西域记》资料时,可能为了叙述上的方便,各国按地区排列,而不是按玄奘巡游的时间先后排列的,因此,在奔那伐弹那国之后,叙述了它东面的邻国迦摩缕波,然后为方便计,紧接着就叙述其西南的三摩呾吒国。这样做固未尝不可,但是把羯罗拏苏伐剌那国放在耽摩栗底之后,并把东北方向误作西北,却是很不妥当的。
玄奘去迦摩缕波国的时间,比巡礼南印度及西印度各国晚得多,是在贞观十六年(642),玄奘还那烂呾寺之后,应迦摩缕波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而去的。《慈恩传》卷五对此有详细记载,不具引。曲女城大会之后,贞观十七年,玄奘即启程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