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羯若鞠阇国(梵Kanyākubja,巴Kaṇṇakujja,Kannakujja)
中印度古国。音译又作罽饶夷国、鞬拏究拨阇国、葛那及自国。意译曲女城。《续高僧传》卷二则译为耳出城。法显作罽饶夷,乃自方言音译而来。
此国之所以名为“曲女城”,《大唐西域记》卷五曾有说明,该书谓︰往时都城称拘苏摩补罗(Kusumapura,华宫),王名梵授,生有千子、百女。时有一仙人,称大树仙人,居恒河侧。见王女来河滨游玩,遂起染着心,乃诣华宫,欲乞得一女。然王女等不愿嫁此一貌如枯木之仙人。时,王恐累及其国,乃送一稚女。唯仙人见稚女不妍而怀怒,乃以恶咒使其余之九十九女一时伛偻曲腰,因此而有“曲女城”之名。
关于此国之风土民情,《西域记》又载(大正51‧893c)︰
“城隍坚峻,台阁相望,花林池沼,光鲜澄镜,异方奇货多聚于此。居人丰乐,家室富饶。华果具繁,稼穑时播,气序和洽,风俗淳质。容貌妍雅,服饰鲜绮。笃学游艺,谈论清远,邪正二道信者相半。伽蓝百余所,僧徒万余人,大小二乘兼功习学,天祠二百余所,异道数千余人。”
王城西北有无忧王塔、过去四佛之座及经行之遗迹。城南临恒河有三伽蓝,相互连接。精舍之宝函中有佛牙,系自迦湿弥罗国之伽蓝移来者。三伽蓝前有左右二精舍,其前有小伽蓝。小伽蓝之东南大精舍,石基、砖室高三百余尺。中置三十尺之如来立像,四周石壁上则雕刻如来前生修菩萨行时所经历之事迹。精舍南方有日天祠、大自在天祠。
王城东南六、七里之恒河南方有无忧王塔,如来曾在此说法六个月,述说无常、苦、空、不净之理。王城东南百余里之恒河东岸有纳缚提婆矩罗城(Navadevakula)。
第七世纪初,曲女城有名为“曷利沙伐弹那”(Harsavardhana)之君王,号称戒日王(śīlāditya)。此王在各地征战六年,其领土东自孟加拉湾头,西至信度地方。在位三十年间,曾与唐太宗交换使节。玄奘留印期间,尝参与此王在曲女城所设之无遮大会。贞观二十三年(649),王玄策出使此国时,正当戒日王去世,其大臣阿罗那顺(Arjuna)篡位自立,拒绝王玄策入城。玄策即与副使蒋师仁,合吐蕃及尼泊尔之兵力加以讨伐,擒阿罗那顺而归。
◎附︰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卷五〈羯若鞠阇国〉注(摘录)
羯若鞠阇国︰梵文Kanyākubja或Kānya-kabja;巴利文Kaṇṇakujja或kannakujja。旧译葛那及、罽饶夷、葛那鸠阇、葛那究拨阇、迦那鸠阇、伽那慰阇、犍拏究拨阇。kanyā意为少女,kubja意为弯曲,故又有意译为曲女、妙童女等。今名称为卡瑙季(Kanauj,Kanoj),位于恒河与卡里河合流处。
羯若鞠阇是印度有名古都。在古籍中有不少关于此城的记载,如《摩诃婆罗多》记载毗湿婆蜜多罗(Viśvāmitra)曾来此城访问,南传佛典的《律藏》(Vinayapiṭaka Vol.Ⅱ)中有利波多(Revata)尊者由僧迦舍国(即劫比他国)来此巡礼的记载。《薄伽梵往世书》(Bhāgavatapurāṇa)、《女瑜伽行者呾多罗》等也提到此城,更不必说波那的《戒日王传》中的描绘。
根据我国高僧的记载,也可以看出此城的繁华与盛衰之迹。《法显传》称︰“城接恒水,有二僧伽蓝,尽小乘学。”慧超《往五天竺国传》︰“至中天竺国王住城,名葛那及。自此中天王境界极宽,百姓繁闲。”玄奘时曲女城是戒日王的首都,可算是该城的极盛时代。北宋‧乾德三年(965)前后,继业访印时︰“至大曲女城,南临陷牟河,北背泹河(即恒河),塔庙甚多,而无僧尼。”当时佛教虽已衰微,但城市仍然繁荣。此后几世纪的战乱中,该城日趋残破衰败。上世纪末康宁哈姆来此地考古时,与玄奘所描绘的繁荣景象对比,叹息该城残破湮没,大有不胜今昔之感的样子。
又法显等与玄奘的记载方位也有所不同,据《法显传》,此城在僧伽施东南方,《西域记》的“石本”、“崇本”、“资福本”、“明南本”、“明北本”、“径山本”等均作“从此西北行”,根据实际应以法显所记为是,康宁哈姆已指出这点。
[参考资料] 《佛本行集经》卷五;《起世经》卷十;《起世因本经》卷十;《八大灵塔名号经》;《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一;《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五;《往五天竺国传》;《翻译名义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