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羯陵伽国(梵Kaliṅga,藏Ka-ḷiṅ-ka)


  南印度古国。位于连接奥利萨省与案达罗省东北部的孟加拉湾一带,详细国界不详。中国史籍除记为羯□伽之外,又作伽陵迦、迦陵。印度古籍中,《摩诃婆罗多》《波你尼文法》或普利纽斯(G. Plinius S.)之《博物志》均载“西元前四世纪时,此国以国势强盛而闻名”。而有关此国之确实记录,则记载在阿育王之羯□伽碑文及哈提古巴(Hāthigum-pha,即奥利萨)之碑铭中。
  摩竭陀国之阿育王在西元前262年时击破此国,后有感于该战争之惨烈而归依佛教。阿育王殁后,摩竭陀国国势衰微,羯陵伽国乃趁机恢复势力。西元前二世纪时遮提(Ceti)王族之卡拉维拉王(又称Bhikṣurāja)征服西方德干地方与北方摩竭陀而再度强大。相传当时王都拥有三十五万人口。卡拉维拉王是一虔诚之耆那教徒,此王殁后,其国土被并入案达罗王国。西元七世纪,玄奘访问此地时,人口不多,往昔盛况也已不见。
  ◎附︰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卷十〈羯陵伽国〉注(摘录)
  羯□伽,梵文Kaliṅga音译,又译迦陵伽、迦陵哦、葛令葛、迦陵。它是印度东部沿海的一个著名国家,其领域随国势盛衰而有所变迁。大抵北起马亨纳底河,南抵哥达瓦里河,背负东高止山,面临孟加拉湾。
  古代羯□伽为南印度有名的强国,波你尼的《八章书》和波檀阇利(Patañjali)的《大疏》(Mahābhāṣya)都提到此国。早期佛典如《岛史》(Dīpavaṃsa)、《大史》(Mahāvaṃsa)、《中部》(Majjhimanikāya)和《长部》(Dīghanikāya)也曾提到此国,称其国都为檀塔补罗(Dantapura)。
  公元前四世纪末,塞流古一世派往孔雀王朝的使节麦加斯忒尼(Megasthenes)也提到此国,称其军队强大,有步兵六万,骑兵一千,象军七百。此外欧洲古典作家如托勒密、普林尼的著作中也都提到此国。当时羯□伽是南印度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61年该国对阿育王的征服,曾进行极其勇猛顽强的抵抗。据阿育王碑铭第十三称︰“天爱善见王陛下于即位之第八年征服羯□伽,俘虏十五万,受戮十万,(伤、病)而死者数倍于此,(中略)天爱王因明的服羯□伽而深自悔恨……。”其中所列数字虽不一定十分精确,战斗之激烈可以想见。
  其他印度古籍如史诗《摩诃婆罗多》《广博本集》等也都有关于此国的记载。《政事论》中称该国以产象著称,佛经中也称赞此国所产的细布。
  羯□伽的首都曾几度迁徙。关于该国的故都以及玄奘巡礼时该国都城的问题,异说颇多。先是康宁哈姆比定哥达瓦里河下游东岸之Rājamahendri(今名Rajahmundry)为玄奘巡礼时该国的首都,即佛典中的檀塔补罗(Dantapura,意为“牙城”。据说佛陀圆寂后不久,右犬丸供奉于该城),因为据佛典记载,此城位于大河北岸,羯陵伽国内除哥达瓦里河外,别无更大河流,克里希纳河虽辽阔,但不在此国境内。
  其后费格逊又根据对音,比定瓦姆沙达拉河口(Vamsadhara)的伽陵迦巴丹(Kaliṅg-apatam)为羯陵伽国首都,继后史密斯‧马宗达又以甘贾姆县南部的伽陵迦城(Kaliṅg-anagara)即现今的穆卡陵迦姆(Mukhaliṅg-am)为古代羯陵伽国都。再后高桑驹吉又根据当地某些铭文及古史比定前者附近、古代的莎拉巴里(Sārapallī)即现代的斯里迦古蓝(Srīkakulam)为此国首都。
  甘贾姆县内各地,近代发掘出土的古代文物和古城遗址虽多,确鉴可靠的文献资料仍然十分缺乏。因此,在目前情况下,要判定上述各种异议孰是孰非是十分困难的。
  [参考资料] 《大唐西域记》卷十;《唯识二十论》;《大乘唯识论》;《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九;《华严经疏》卷五十七;《翻梵语》卷四、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