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翻译名义大集(梵Mahāvyutpatti,藏Lo-paṇmaṅ-pos mdsad-paḥi bye-brag-tu rtogs-parbyed-pa chen-po)


  佛教用语集。最初为梵藏对照本,相传成书于西元第九世纪。在西藏翻译佛典最隆盛的时代,为统一翻译梵文诸佛典的藏译语,印度入藏的硕学高僧与西藏翻译官,乃采录佛教经典中常用之术语及专有名词,以梵藏对照方式,分类列举并加以解说而成此书。宋、元之交,藏传佛教逐渐传播到中国汉地及蒙古,故原为梵藏对照的《翻译名义大集》,于元代以后增补汉译语汇,十七世纪初又补入蒙古语。
  西元1822年,匈牙利之探险家乔马‧德‧格洛斯(A. Csoma de ko|ro|s)进入西藏研究文学与宗教,而于1831年在《西藏大藏经》〈丹珠尔〉(Bstan-Ḥgyur)中发现此书之梵藏文本。此为欧洲学者确知此书之第一人。1853年,俄国探险队于中国北京获得本书之梵汉藏蒙对译写本,并收藏在圣彼得堡帝国大学图书馆内。此一写本,就用语而言是四语对照,然就文字而言则为五语合璧;即每一语汇均以朗查(Lanttsha)文及藏文写梵文,以藏、汉、蒙文记藏、汉、蒙之译语。
  后来,东西方学者陆续传抄此写本,如法国国立图书馆所藏,系佛库(E. Foucaux)与朱利安(S. Julien)合抄之写本。前者抄梵、藏文,后者抄汉、蒙文。又,日本学者南条文雄赴欧洲游学时,也曾抄写其中之梵、汉文。此一写本携回日本后,日本学者们曾竞相传抄。
  此外,有关本书之校订刊行,有︰1887年,当时任教于圣彼得堡大学的明那耶夫(L. P.Minayeff),将《翻译名义大集》的梵文部分与梵文《文殊所说真实名义经》共同出版。1910年,孟加拉亚细亚协会出版由罗丝(E.Denison Ross)等人整理的乔马遗稿《San-skrit-Tibetan-English Vocabulary,Being anEdition and Translation of the Mahāv-yutpatti》三卷;1915年,日本‧荻原云来刊行《梵汉对照佛教辞典》;1916年,榊亮三郎出版《梵藏汉和四译对校翻译名义大集》;1932年,中国青海省藏文研究社刊行《汉藏合璧分解名义大集》。台湾方面,有《世界佛学名著译丛》所收之榊亮三郎本,以及影印单行之荻原云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