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翻译名义集
七卷。宋‧法云(1088~1158)编。收在《大正藏》第五十四册。法云字天瑞,自称无机子。俗姓戈,长洲人。九岁出家,受具戒后,师事通照,习天台教义,后来得法于南屏清辩,为天台山家派。从政和七年(1117)起,他住持松江大觉教寺,曾开讲《法华》《金光明》《涅槃》《维摩》等经,并信仰净土法门。绍兴十四年(1144)重住大觉教寺时,曾集僧俗弟子结净土莲社,课诵《观无量寿经》,倡念唯心自性弥陀佛。他于宣和初年(1119)开始编辑此书,到绍兴十三年(1143)编成,历时二十余年。后来还有所补订,到绍兴二十一年(1151)才整理完毕,已经是他的暮年了。除本书外,他还著有《息阴集》《金刚经注解》《心经疏钞》等书,均佚。
本书编纂的动机,是由于他在青年学教的时期,见佛典中常有音译梵语,难以理解。于是向经论疏记里求其解释,以类区分。这样随见随录,积久成编。
全书内容︰凡六十四篇,约收音译梵语二千零四十余条,分为七卷。各篇开头均有总论,叙述大意,次出梵语的音译和意译,一一列举异译、出处、解释,或加以发挥。它所根据的资料,除经论本文而外,还旁采经论的音义、注疏。但有些都从各书中转引而来(如关于唯识旧注,即由《宗镜录》中转引等)。另外还引用世典经史之类,有时只举著作者姓名,称其人说云云,这样引用书籍共四百余种。
本书的解释梵语,与一般一切经音义等有不同处。它就比较重要的名相,根据教理推论其义。并依天台的解释为主。如〈十种通号〉解释三号当于三谛说︰“正遍知即般若真谛也,应供即解脱俗谛也,如来即法身中谛也。”又如〈法宝众名篇〉释法界︰“今就一法界各有十法,所谓如是性相等。十界即有百法,十界互相有则有千法,如是等法皆因缘生法。”像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卷末补订的文里,关于方便刹土等,长篇大论,专对天台山外异说有所辩驳,就更出乎音义等范围以外了。
其次,本书以解释翻译名义为主,因而对历代重要译家有专篇(〈宗翻译主篇〉)记述。另外还保存了一些有关翻译的理论,如卷一特引玄奘的五种不翻云︰“. 一秘密故不翻,陀罗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故。(三)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实可翻之,但摩腾以来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令人生敬,是故不翻。”至于玄奘、义净等新译经论中名相的音译,多和旧译不同,而奘、净二师往往认旧译为讹略。作者以为新旧翻译不同,只是由于时间地点不同方言有别而已。这种说法,虽未能详细解释出新旧两译不同之真正原因,但从全面立论,可谓公允。
本书旧刻依原稿分为七卷,首有绍兴二十七年(1157)周敦义序及作者自勉短文。元代的刻本附入了大德五年(1301)普洽所作〈苏州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行业记〉。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此书收入《北藏》流通,改为二十卷。又更动篇目次序(如以〈帝王篇〉、〈皇后篇〉移在〈长者篇〉之前,又以〈时分篇〉移〈鬼神篇〉之前等),并以书末补订之文,散入各篇之内。至于文句之间亦偶有出入。(田光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