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老死(梵jarā-maraṇa,巴jarā-maraṇa,藏rga-shi)


  老与死的并称,十二因缘之一,又名老死支,即众生心身的衰变及灭坏死亡之位。《长阿含》卷十〈大缘方便经〉云(大正1‧60b)︰“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云(大正27‧119a)︰“云何老死?谓即现在名色六处触受位在未来时,名老死位。”
  若依三世两重因果之说,系以“生支”及“老死支”为未来二果。即现在舍命后,形成来世之一刹那位的五蕴,名为“生支”;相对于此,在新生命形成后,至死亡阶段,这一期间总名为老死支。其中,“老”指色心的衰变,“死”即寿命尽而灭坏。此即《增一阿含经》卷十二所云(大正2‧607c)︰“彼云何为灭尽?所谓死。命过不住,无常诸阴散坏,宗族别离,命根断绝。是谓为灭尽。彼云何变易?齿落发白,气力竭尽,年遂衰微,身体解散。”《俱舍论》卷九亦云(大正29‧48c )︰“诸法起即名生,熟变名老,灭坏名死。”
  但是,大乘唯识宗所说迥异于《婆沙》等书所说。唯识宗谓十二因缘是二世一重的因果,故生及老死是所生支。由爱取有三支所生的异熟五蕴是衰变及身坏命终之位,是老死支。此即《成唯识论》卷八所云(大正31‧43c)︰“所生支,谓生老死。是爱取有近所生故。谓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诸衰变位总名为老,身坏命终乃名为死。”该论又说,生老病死之中,“生”立为一支,“老”与“死”合立为一支,“病”之所以不立为支,是因“病”不遍于一切众生,且非定有,所以不立为支。“老”虽非定有但遍于一切,故立为支。
  [参考资料] 《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经〉;《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十、卷五十六、卷九十三;《俱舍论》卷九;《顺正理论》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百法问答抄》卷五;《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