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耆阇崛山(梵gṛdhra-kūṭa,巴Gijjha-kūṭa,藏Bya-rgod-phuṅ poḥi ri)
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的山峰,因系佛陀说法之地而闻名。又作伊沙崛山、耆阇多山、姞栗陀罗屈吒山、揭梨驮罗鸠月互山,意译灵鹫山、鹫头山,或称鶢山、鹫岭、鹫台。“耆阇”(gṛdhra)为鹫之一种,羽翼稍黑,头部呈灰白色,毛稀少,贪食腐肉。据《玄应音义》卷七所述,此鸟有灵,知人死活,人欲死时,则群翔彼家,待其送林,飞下而食,故号灵鹫。《大智度论》卷三对此事曾有二说,一说山顶似鹫,王舍城人见其似鹫,故共传言鹫头山;一说王舍城南尸陀林中有死尸,诸鹫常来啖食,食毕即还山头,时人遂名鹫头山。
此山为王舍城五山中最高大者,园林清净,圣人多居此处。佛亦常住于此,诸大乘经典亦多在此山中说。如《无量义经》云(大正9‧384a)︰“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然四阿含及南方所传诸经典中,均未载此山,而多以给孤独园、迦兰陀竹园等为说法处。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九对此山有详细记载(大正51‧921a)︰
“宫城东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陀罗矩吒山。接北山之阳,孤摽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频毗娑罗王为闻法故,兴发人徒,自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五、六里。中路有二小窣堵波,一谓下乘,即王至此徒行以进;一谓退凡,即简凡夫不令同往。其山顶则东西长、南北狭,临崖西埵有砖精舍,高广奇制,东辟其户,如来在昔多居说法,今作说法之像,量等如来之身。”
此外,该书亦列举此山附近的多处佛教圣迹,如提婆达多投石击佛处、佛陀与舍利弗等诸声闻入定的石室、阿难遭魔王娆乱之处等。
[参考资料] 《法华经文句》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