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耳根(梵śrotrendrīya,巴sotīndriya,藏rna-baḥī dbaṅ-po)
指听觉能力或听觉神经。并不是指身体上可以被看得到的耳朵。为五根或六根之一、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二十二根之一。略称耳。音译作戍缕多因姓唎焰。指耳识之所依,即取声境无见有对之净色。《品类足论》卷一云(大正26‧692c)︰“耳根云何?谓耳识所依净色。”《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二云(大正27‧731a)︰“耳根于四处增上。(一)庄严自身、(二)导养自身、(三)为识等依、(四)作不共事。(中略)为识等依者,耳识及相应法依此而生。作不共事者,唯耳根闻声,非余根。”
关于“耳”之语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云(大正45‧298b)︰“耳者,能闻之义。梵云戍缕多,此云能闻。如是我闻亦云戍缕多,故瑜伽云,数数于此声至能闻,故名为耳。翻为耳者,体用相当。依唐言译。”
梵语戍缕多(śrotra)是能闻之义,乃就其义而言;唐语则直就其体而言“耳”。
依《俱舍论》卷二所述,耳根之极微在耳穴内旋环而住,恰如卷成筒状之桦皮。能闻远处声响,然却不能闻近于耳根之声。故与眼根同为“离中知”,均求至(有距离)之境。
又,耳根于十二处中称为耳处(śrot-rāyatana),于十八界中称为耳界(śrotra-dhātu)。
[参考资料] 《杂阿毗昙心论》卷一;《五事毗婆沙论》卷上;《俱舍论》卷一、卷三;《瑜伽师地论》卷三、卷五十四;《成唯识论》卷四、卷八;《俱舍论光记》卷一、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