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耳珰
指耳部所戴的饰物。又作珥珰。关于此词之梵语,诸经所载各异︰
(1)《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七云,时伊舍那以毗琉璃摩尼宝为耳珰(karṇa-cūḍaka),以师子口摩尼宝为耳轮,以大如意摩尼宝王为璎珞,庄严其颈。
(2)《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二云,自在长者之长子以宝珠为耳珰(karṇikā),后用木代之。由此因缘,世号木珰(Dāru-karṇi)。
(3)《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六云,譬如金刚耳珰(vajra-vālaka)及弥梨遮饮。
由于配戴饰物与出家离俗的比丘生活不相应,故比丘戴耳珰为戒律所禁止。如《十诵律》卷三十七云(大正23‧267c)︰“六[君/羊]比丘畜庄严身具。诸居士呵责言︰诸沙门释子自言善好有德,畜庄严身具自庄严身,如王如大臣。是事白佛。佛言︰从今不听比丘畜庄严身具,畜者突吉罗。”此外,巴利《律藏》〈小品〉(Culla-vagga)、《四分律》卷五十一等亦有同样之记事。
又依《有部尼陀那》卷五云(大正24‧434b)︰
“给孤独长者白佛言︰(中略)我今欲为赡部影像作诸璎珞。佛言︰随意。唯除脚钏、耳珰,余皆任作。(中略)菩萨在家常着花鬘、璎珞以为严饰。我今亦作用庄严像。佛言︰如是种种庄饰之具,我皆听作。”可知佛陀允许在家菩萨配戴饰物,但脚钏、耳珰除外。而密教诸尊则多着耳珰,如《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云(大正 21‧286c)︰“作天女形,极令姝丽,身白红色,天缯宝衣、头冠、耳珰,白螺为钏,种种璎珞庄严其身。”《穰麌梨童女经》云(大正21‧294a)︰“又想七宝璎珞、耳珰、环钏、臂脚钏庄严其身。”
[参考资料] 《长阿含经》卷二十一〈世记经‧战斗品〉;《大宝积经》卷十八〈无量寿如来会〉;《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二;《玄应音义》卷二十二;《慧琳音义》卷二十;《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二十二〈无垢光神通解脱坛三昧耶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