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胎内五位‧胎外五位
人自结胎之时起,迄死亡为止之分期。“胎内五位”指自结胎至出生之间的五个阶段。“胎外五位”指自出生至死亡之间的五个阶段。兹分述如次︰
(一)胎内五位︰又称结胎五位。指自受胎迄出生之二六六日间的五个阶段。即羯逻蓝(kalala)、頞部昙(arbuda)、闭尸(peśī)、键南(ghana)、钵罗奢佉(praśakha)等五位。略如下述︰
(1)羯逻蓝位︰又译凝滑、和合或杂秽。指受胎后之第一周。《玄应音义》卷二十三︰“父母和合如蜜和酪,泯然成一,于受生七日中凝滑如酪,上凝膏渐结有肥滑也。”然《慧琳音义》卷十三则解为(大正54‧387c)︰“初受胎时父之遗泄也。”
(2)頞部昙位︰又译疱结、泡。指受胎后之第二周。《玄应音义》卷二十三︰“于凝酪中,生一疱结,犹如糜粟置厚白饮中也。”
(3)闭尸位︰又译肉团、血肉。指受胎后之第三周。《玄应音义》卷二十三︰“至第三七日,结聚成肉团,若男则上阔下狭,若女则上狭下阔,成肉团犹□未坚也。”
(4)键南位︰又译坚肉。指受胎后之第四周。《玄应音义》卷二十三︰“此云坚,至第四七日时肉团方坚实之也。”
(5)钵罗奢佉位︰又译支节。指受胎后第五周迄第三十八周(即出生)之间。《玄应音义》卷二十三︰“此云枝枝,第五七日时,上有形相,若至第六七日,从五处更生耳鼻手足等,故有重枝名,有风,生眼耳等孔,亦云生苦也。”
此胎内五位若配以十二因缘,则前四位相当于名色支,第五位相当于六处支。此外,《瑜伽师地论》卷二将受胎至出生分成八位。即由第五钵罗奢佉位开出第六发毛爪位、第七色根位、第八形相位。化地部、正量部则将发毛位、色根位、形相位归摄在第六位,而作胎内六位。数论外道将第五位摄入第四位,而作胎内四位。
(二)胎外五位︰指人一生自出娘胎至死亡的五个阶段。依《俱舍论》卷十五所述,胎外五位为︰(1)婴孩︰从出生以后至六岁之间。(2)童子︰七岁至十五岁之间。(3)少年︰十六岁迄三十岁之间。(4)中年︰三十一岁至四十岁之间。(5)老年︰四十一岁以后至死亡。此分位法也载于南本《涅槃经》卷三十四、《顺正理论》卷四十、《显宗论》卷二十一等处。
《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四也将人生分为初生、婴孩、童子、少壮、衰老等五个阶段,即将上述的婴孩时分为初生时与婴孩时,少年时、中年时合为少壮时。此外,数论外道则将人生分为四个阶段,即婴孩时、童子时、少壮时、老年时。
[参考资料] 《增一阿含经》卷三十;《杂阿含经》卷四十九;《大智度论》卷四;《杂集论》卷六;《毗奈耶杂事》卷十二;《俱舍论》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