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胎藏界(梵garbhakośa dhātu,藏sñin-podbyin)


  密教二界之一。与“金刚界”相对。音译檗婆矩奢驮都、檗喇婆驮睹。全称大悲胎藏生。《大日经疏》卷三以胞胎、莲花二喻解释“胎藏”之义︰
  (1)胞胎之喻︰谓识种子为母胎所覆藏,具足诸根,不久诞生发育,习诸技艺,尔后施行于事业。犹如众生本有性中有一切智心,由发心学大悲万行而显现其净心。后发起方便,自利利他,圆满究竟,名为大悲胎藏生。
  (2)莲花之喻︰谓莲花之种子在坚壳中,枝条花叶之性已宛然具足,犹若世间种子心。此种子发芽、成长,乃至生花苞时,莲台果实隐于叶藏内,不为风寒众缘所伤害,净色须蕊日夜滋荣,犹如大悲胎藏。于日光中,花正开敷,如方便满足。
  故知胎藏有含藏覆护或摄持之义,指众生所具之理性。而理平等之法门,即称胎藏界。
  又,胎藏界乃本觉下转之化他门,故约大定、大智、大悲三德,其曼荼罗分为佛、金刚、莲华三部。若以三部配三密,则佛部为身密,金刚部为意密,莲华部为语密。有关此三部的部主、明王、忿怒尊等,诸经论所说不一。
  ◎附︰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密宗大意〉第二篇第二章(摘录)
  第一节 两部
  此宗之根本教义,为即事而真,当相即道。以为宇宙法界,当体即是大日如来。此大日如来,具理智二德。理者,摄持不散平等之意,当根本两曼荼罗中胎藏界。智者,决断简择差别之意,当金刚界。是为金胎两部曼荼罗。曼荼罗者,轮圆具足义。旧译,就体译为坛,即筑方圆土坛供养诸尊(修法坛)。新译就义译为轮圆具足。此坛中具足诸尊诸德,成一大法门,如毂辐辋,具足圆满,成一车轮,表圆满具备法界海所有万德。如《大疏》云,今此中妙法莲华漫荼罗义,毗卢遮那本地常心,即是华台具本。四佛四菩萨醍醐果德,如众实俱成。十世界微尘数金刚密慧差别智印,犹如须蕊。十世界微尘数大悲万行波罗密门,犹如华藏。三乘六道无量应身,犹如根茎条叶发晖相间。以如是众德轮圆周备,故名漫荼罗也。又云漫荼罗,是具种种德义,即是如来秘密之德。如是秘密之德,如莲华开敷而自庄严。是故金胎两部曼荼罗者,诸佛理智之体性,众生色心之实相也。如《十住心论》云,秘密庄严住心者,即是究竟如实觉知自心之源底,如实证悟自身之数量,所谓胎藏界会曼荼罗,金刚界会曼荼罗,金刚顶十八会曼荼罗,是也。
  又《大疏》云,佛从平等心地开发无尽庄严藏大曼荼罗已,还用开发众生平等心地无尽庄严藏大曼荼罗。诚以诸佛法性身心,众生具缚色心,皆理理无数智智无边之金胎两部。而众生狂醉,不觉不知。为开发众生自心所具万德故,建立两曼荼罗。所谓金刚界者,金刚有二义,一坚固义,自体坚固。不可破坏,故云坚固。又利用义,能摧破一切物,故云利用。智体亦尔,沉沦生死海中,不朽不坏,还能摧破一切烦恼,故名金刚。所谓胎藏界者,约胎藏为喻。胎藏有二义,一含藏义,如母胎内,藏子体。理体亦尔,能具足一切功德。又隐覆义,如人在母胎,覆藏其体。理体亦尔,隐烦恼中。此应译胎藏法,对金刚界故,名胎藏界。即金刚界者,智差别之法门。胎藏界者,理平等之法门。此二二而一,一而二,密教谓之二而不二。兹列表如下。
  元来理智者,一法之二义,不二而二。故云法体不分,义门得别。
  第二节 三部五部
  此宗准因果之胜劣,先金后胎。即胎藏界者,因门。金刚界者,果门也。胎藏界者,从果向因本觉下转之化他门。金刚界者,从因至果始觉上转之自利门也。胎藏界者化他门故,约大定智悲三德,立佛莲金三部。(一)莲华部者,众生身中本有之净菩提心清净理,虽在六道生死泥中流转,而不染不垢。如莲华出生泥中,而不染不垢。故名莲华部。当大悲。(二)金刚部者,众生自心本有坚固之智慧,虽在生死泥中,经无数劫,而不朽不坏,能破烦恼。如金刚虽久埋地中,而不朽不坏,能摧诸怨敌固物。故名金刚部。当大智。(三)佛部者,此理此智,凡位未显。入果位,理智具足,觉道圆满。故名佛部。当大定。金刚界者自行门故,约转因位九识所得果上五智自证境,立佛、金、宝、莲、羯五部。即胎藏三部,加宝部、羯摩部二部。宝部者,佛自利圆满中具无边功德,故名宝部。羯摩部者,为众生成办一切事业,故名羯摩部。此中初二在缠因德,第三理智具足出缠果位也。后三于佛部中别开之。佛二利圆满,其自证边曰宝部,其化他边曰羯摩部。
  [参考资料] 《大日经疏》卷一、卷五、卷十六;《苏悉地经》卷一、卷二;《诸部要目》;《瞿醯经》;《大日经疏演奥钞》卷一;《大日经疏妙印钞》卷一、卷二;高井观海《密教事相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