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胜论(梵Vaiśeṣika,巴Visesikā,藏Bye-brag-pa)


  音译吠世史迦、吠世色迦、鞞崽迦、毗世师、毗舍师、卫世师,意译“最胜”或“异胜论”。印度六派哲学之一;外道四执之一;外道十六宗之一;二十种外道之一;即优楼佉(Ulūka)所创的学派。
  有关派祖优楼佉之事迹,《百论疏》卷上云(大正42‧244b)︰“优楼迦此云鸺鹠仙,亦云鸺角仙,亦云臭胡仙。此人释迦未兴八百年前已出世,而白日造论,夜半游行。”《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云(大正43‧255b)︰“成劫之末,人寿无量,外道出世,名嗢露迦。”又,《大庄严论经》卷一云(大正4‧259c)︰
  “毗世师论非但今者不可取信,于昔已来善观察者久不可信。所以然者,昔佛十力未出世时,一切众生皆为无明之所覆蔽,盲无目故,于毗世师论生于明想。佛日既出,慧明照了,毗世师论无所知晓,都应弃舍。譬如鸱鸺夜则游行能有力用,昼则藏窜无有力用。毗世师论亦复如是,佛日既出,彼论无用。”
  凡此皆认为此人出世在释尊以前。然而原始佛典及流行于佛陀时代的诸种外道典籍,皆未载及此派之派名或学说,因此该学派当系兴起于佛陀以后。根据近代原典批判研究的结果,认为约在西元前三世纪乃至二世纪左右所成立。
  至于优楼佉之后的传承,史料不足,无法详知。《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谓,嗢露迦欲传其法予具七德者。经多劫后,得婆罗□斯国婆罗门子般遮尸弃(即五顶),传承所悟之六句义法,以般遮尸弃为第二祖云云。然而事实未必如此。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三云(大正27‧587c)︰“如胜论外道说五种业。”卷一四二云(大正27‧729c)︰“胜论者说有五根。”《大庄严论经》卷一云(大正4‧259b)︰“如毗世师论不知法相,错乱因果。”《方便心论》亦谓卫世师有六谛云云。
  《十二门论》〈观相门〉中,曾列举胜论学派的说法,由此可知,此学派在龙树以前便已相当兴盛。其后与佛教之间曾常发生论争。提婆之《广百论本》《百论》《百字论》《外道小乘四宗论》《外道小乘涅槃论》,青目之《中论释》,婆薮之《百论释》及《成唯识论》卷一等处,均载有破斥此学派的文章。
  此派与当时的数论学派,皆被佛教界认为是外道的代表学派。其后发生分裂。《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云(大正43‧255b)︰“数论及与胜论各有十八部异执竞兴。”《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本)亦云(大正44‧118a)︰“十八部中上首名战达罗,此云慧月,造十句论。”慧月为西元五、六世纪左右时人,著有《胜宗十句义论》,倡导十句义之说。此论系玄奘所翻译,尔后在我国及日本,颇有学者研习。然在印度则仍盛行六句义之说,后又兴起加上“无说句义”的七句义说。
  胜论所立的宗义,在优楼佉之时建立六句义,承认各句义的客观存在。主张依据此诸句义的集合离散,万有便有生成坏灭。后来慧月加入“有能、无能、俱分、无说”四句义,而成十句义。要言之,胜论所说是多元论,也可称为极微说、实我论、三世实有论、因中无果说。又与声论相对,而主张“声是无常”之论。
  《外道小乘四宗论》云(大正32‧155a)︰“一切法异者,外道毗世师论师说。”《外道小乘涅槃论》云(大正32‧157a)︰
  “外道毗世师论师作如是说,谓地、水、火、风、虚空、微尘、物、功德、业、胜等十种法常故,和合而生一切世间知无知物,从二微尘次第生一切法。无彼者无和合者,无和合者即是离散,离散者即是涅槃。是故毗世师论师说,微尘是常能生一切物,是涅槃因。”
  《百论》卷上〈破神品〉云(大正30‧170c)︰“迦毗罗、优楼迦等言,神及诸法有。”《百论疏》卷上云(大正42‧244b)︰“所说之经名□世师,有十万偈。明于六谛。因中无果,神觉异义,以斯为宗。”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将胜论与计时外道,同摄属于去来实有论。文云(大正45‧249c)︰“有去来世犹如现在,实有非假。”
  ◎附︰黄心川《印度哲学史》第十一章(摘录)
  胜论传说中的开山祖是迦那陀(Kaṇāda),迦那陀又名蹇拏仆(Kanabhuj,有“食米仙人”之意),或名优楼迦(Ulūka,有“休鸟留鸟”或“獯猴”之意)。迦那陀另外还被人解释为“原子论者”,因为Kaṇāda一字中“Kaṇa”有“原子”的意思。迦那陀的生平在汉译佛经中有着各种不同的传说,但其中极大部份是不足为信的。根据印度《风神往世书》(Vāyu-Purāṇa,约四世纪以后编出)记载,他生于普罗诃沙(Prahāsa),是苏摩沙尔摩(Somaśarma)的弟子。但此说亦不足采信。目前一般推定为西元前二世纪后半顷人。
  胜论最早的经典相传是迦那陀所著的《胜论经》。据很多学者的考证,《胜论经》现在的形式大概是在西元50至150年左右编纂起来的。它共十卷、三七0颂。第一卷陈述研究六个范畴(六句义)的意义;第二、三卷阐述实体范畴(实句义)的内容;第四卷论述性质范畴、原子论和四大的性质;第五卷论述运动范畴(业句义);第六卷阐述宗教观、伦理观以及性质范畴(德句义)中的“不可见力规律”(“法”与“非法”);第七卷论述性质范畴以及内属范畴(和合句义)的内容;第八、九卷论述认识和推理;第十卷论述苦与乐等等。
  《胜论经》的释本为西元400至450年钵罗奢思多波陀(因赞,Praśastapāda)所写的《范畴与法的论纲》(旧译《摄句义法论》或《题法要集》,Padarthadharmasaṃgraha),此书虽称祖述《胜论经》,但完全自由发挥了胜论的哲学理论,其中对于世界的生灭、运动的程序、性质范畴的分类等等解释都是和《胜论经》有出入的。《范畴与法的论纲》最重要的注疏是西元991年室利诃罗(śrīhara)所写的《正理的芭蕉树》(Nyāyakandalī),以及十世纪末邬陀衍那(显现,Udayana)所写的《光之颈饰》(Kiraṇāvalī),在这二个疏中室利诃罗和邬陀衍那已把有神论引入了胜论的哲学。《胜论经》另外重要的注疏是十五世纪初商羯罗‧弥室罗(śaṅkara Miśra)所写的《邬巴斯伽罗》(Upaskāra),以及十九世纪初出现,由贾耶那罗衍那(Jayanārā-yāna)所写的复注。
  此外,尚有大量关于胜论与正理论混合以后所写的著作。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不早于西元1150年湿婆迭底(śivaditya)所写的《七句义论》(Saptapadārthī),此书梵文本在我国西藏亦发现;不迟于十六世纪南印度人阿难跋陀(Annaṃbhaṭṭa)所著的《思择要义》(Tarkasaṁgraha),以及十七世纪室伐那泰‧钵恰那伐(Viśvanatha Pañcānava)所写的《叙述裁定》(Bhāṣāpariccheda),以及为《叙述裁定》所作的注释《极成说真珠之颈饰》(Siddhānta-Mukutāvalī)等。
  胜论另一个重要的经典是我国所保存,唐‧玄奘在西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所译出的《胜宗十句义论》(Daśapadarthaśastra),此书作者据玄奘说是印度圣者慧月(Mati-candra,末蒂旃陀罗)。又据《俱舍惠辉》记︰“慧月于云山北作十句义。”但慧月究竟生于什么年代,是何许人现在还不很明了。慧月书中的论点有很多是与钵罗奢多波陀相似。因此,此书的年代可放在钵罗奢思多波陀以后玄奘之前,即西元400至600年左右。《十句义论》共八十六节,前一部分论述十个范畴理论的大纲,后一部分具体分析各个范畴所包摄的内容。此书在我国和日本有很多注释。
  关于胜论派主要的思想家和生卒年代可列表如下︰
  (1)在《弥兰陀王问经》中所提到的胜论.................约西元前后
  (2)在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提到的胜论.................不早于西元前二世纪
  (3)迦那陀的《胜论经》...............................不早于西元前二世纪
  (4)钵罗奢思多波陀(Praśastapāda).................西元400~450
  (5)慧月(Maticandra)...............................西元400~600
  以下开始与正理论混合
  (6)筏蹉衍那(Vatsyayāna)..........................西元400~600
  (7)邬阇多伽罗(Uddyotakara)........................西元600~700
  (8)邬陀衍那(Udayana)..............................西元984
  (9)室利诃罗(śrīhara)............................西元991
  (10)湿婆迭底(śivāditya).........................西元1150前
  (11)伐达摩钵弟耶耶(Vardhamanopadhyaya )...........西元1300
  (12)商羯罗‧弥室罗(śaṅkara Miśra)..............西元1400~1500
  (13)阿难跋陀(Anaṃbhaṭṭa).......................西元1500~1600
  (14)1吠室伐那泰‧钵恰那伐(ViśvanathaPañcānava).西元1600
  (15)贾耶那罗衍那(Jayanārāyāna).................西元1800
  (中略)
  胜论的世界观在严格的意义上看,不是唯物主义而是多元实在论的见地,这因为胜论除了主张地、水、风、火等等物质的存在外,还主张独立的灵魂的存在,但是胜论的自然哲学无疑地是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是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唯心主义相对立的。
  胜论的范畴理论大体说明了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和它们的最普遍关系。他们对于范畴的探讨是以活生生的现实和自然界为基础的,不仅涉及到了思维的形式,也涉及到了思维的内容问题。例如他们认为实体的范畴是基本的范畴,而其他的范畴则是从属于实体的。这种说明帮助人们对于世界各种存在的全面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也必须指出︰胜论的范畴学说是形而上学、机械论的,他们没有科学地说明各个范畴之间,以及每个范畴之间的内在的、辩证的联系,因而把世界归结为一个命定的、机械的过程。另外,他们在处理个别与一般、可能性和现实性、存在和生成、有机界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等也都是形而上学的,从而显得混乱不堪。胜论这个范畴理论的特点正如列宁在研究亚里斯多德的范畴学说时所指出︰
  “处处都把客观的逻辑和主观的逻辑混合起来,而且混合的处处都显出客观的逻辑来,对于认识的客观性没有怀疑。对于理性的力量,对于认识的力量、能力和客观真理抱着天真的信仰。并且在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即概念与感觉得到的个别对象、事物、现象的实在性的辩证法上陷入稚气的混乱状态,陷入毫无办法的困窘的混乱状态。”
  胜论的自然哲学总的看来是一种分析的哲学。它对存在某个形态方面作了深刻的、细致的分析,这些分析对于科学分类和某个科学领域的发掘是有意义的。胜论哲学虽然开始摆脱印度古代唯物主义从整体、总的方面把握世界的局限,但是这种哲学缺乏综合,因而仍然是僵硬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
  胜论虽如上面所述抱有科学的见解,但它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宗教解脱的哲学。他们认为借助于对十个范畴的研究可以达到“真知”和解脱。从这个根本的态度上看,他们的思想还是在统治阶级的思想轨道上运转。但是,我们也能看到他们的哲学和当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吠檀多哲学思想的差别。如果把他们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它是反映出了与当时产业发展有关的新兴的封建主、富有商人和城市居民的动向和利益。(中略)
  胜论在汉译佛经及我国僧侣所写的著作中有着大量的记载。这些记载对于了解胜论发展的历史,胜论与佛教的关系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目前这些记载已引起了日本和西欧学者的注意,其中一部分已翻译成为西方文字(《十句义论》《唯识述记》及《百论疏》等有关部分),对于这些资料的整理,是一个极为繁复的科学研究问题,它不单涉及到资料的内容,也涉及到方法论问题。
  (1)关于慧月《十句义论》中所提到的三个范畴︰可能、非可能、亦同亦异,虽然在印度所保存的胜论和弥曼差派早期文献中可以找出蛛丝马迹,但在《胜论经》,与慧月同时候或较早一个时候的《范畴与法的论纲》,以及九世纪以后室利诃罗、邬陀衍那、湿婆迭底,以及其它人的著作中都未单独提出。《十句义论》的梵本一直未发现,作者慧月的生平在印度的文献中也没有人提及,因此《十句义论》是不是印度胜论独立的一派?翻译者玄奘有无穿凿附会?(玄奘的其它著作也存在着争论)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2)在我国保存的胜论文献和记载中,关于胜论的范畴学说计有三种︰十范畴说、六范畴说和七范畴说。而且对于六范畴说也有不同的解释︰《成实论》卷三和《百论疏》卷三释六范畴是实体、性质、运动、特殊、普遍、内属。例如吉藏说︰“今言六谛者,一陀罗骠(dravya),称为主谛,亦云所依谛,谓地、水、风、火、空、时、方、神、意(中略)。二者求那(guṇa),此云依谛,有二十一法,谓一、异、合、离、数、量、好、丑,八也;次有苦、乐、憎、爱、愚、智、勤、惰,亦八也;次有五尘,即色、声、香、味、触也。(中略)三者羯摩谛(karma),此云作谛,谓举下屈伸所有造作也。四者三摩若谛(samanya),此云总相谛,谓总万法为一大有等。五毗尸谛(viśesa),此云别相谛,谓瓶衣不同也。六(者)三摩婆衣谛(sāmāvaya),此云无障碍谛,如一柱色香遍有而不相障。”《成唯识论述记》卷五、《广百论》卷六、卷八、《俱舍论》(《光记》卷十九)、《显宗论》卷七、《顺正理论》卷十二等则释六句义是实体、性质、运动、存在性(有)、亦同亦异(同异)、内属。关于我国所传各说,汤用彤教授曾作过下列比较︰
  《胜论经》《百论疏》等同  中土所传《广百论》等  《十句义论》
  实(所依谛)……………………………………实…………………………实
  德(依谛)………………………………………德…………………………德
                                有能
                                无能
  业(作谛)………………………………………业…………………………业
  同(总相谛)………………………………有或同…………………………同
  
  异(别相谛)…………………………………同异………………………俱分
                                 异
  和合(无障碍谛)……………………………和合………………………和合
  无说(后人加)……………………………………………………………无说
  这些记述为什么和印度文献记载有出入,这是需要研究的一个复杂问题。
  (3)胜论哲学在我国思想界的斗争中也有过某些影响,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例子是隋‧吉藏在建立我国三论宗的体系时,为了“破邪显正”,反对唯物主义,通过《百论》和《中论》的注疏,对于胜论的各别学说(极微、因中无果、六范畴等等)逐一进行了批驳,他视胜论的原子和合学说是八种邪因邪果的第一种。又如唐代唯物论哲学家吕才(600~655)在阐述他的唯物论、无神论的思想时,也曾把胜论的原子与《易传》的气都看作物质的范畴,并以此为世界的根源。又用“多生一”(即一物由许多原子所构成)比拟《易传》的“一生多”(“元资一气,终成万物”)。吕才的论敌明浚在指责他的原子──气的学说时曾写道︰
  “又案︰胜论立常极微。数乃无穷,体唯极小,后渐和合,生诸子微。数则倍减于常微,体又倍增于父母,迄乎终已,体遍大千,究其所穷,数唯是一。吕公所引易系辞云‘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云此与彼,言异义同。今案︰太极无形,肇生有象,元资一气,终成万象,岂得以多生一而例一生多?引类欲显博闻,义乖复何所托?”
  他如章太炎在辛亥革命时也曾援引过胜论的自然学说批判基督教唯心主义理论。他说︰
  “鞞世师之说建立实性,名为地、水、风、火,(中略)皆有极微,我(灵魂──引者)、意(心──引者)虽虚,亦在极微之列。此所谓唯物论也。”
  “耶和瓦之创造万物也。为于耶和瓦外无质料乎?为于耶和瓦外有质料乎?(中略)若云耶和瓦外本有质料如鞞世师所谓陀罗骠者,(实体──引者)则此质料因与耶和瓦对立。质料犹同,而耶和瓦为其良冶。必如希腊旧说双立质料二宰而后可,适自害其绝对矣。是故绝对无二之说,又彼教所以自破者也。”
  [参考资料]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入大乘论》卷上;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一;《佛性论》卷一;《成实论》卷三〈四大假品〉、〈四大实有品〉、卷五〈香相品〉、〈触相品〉;《摩诃止观》卷十(上);《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十之一;宇井伯寿《印度哲学史》《印度哲学研究》第一册、第三册;金仓圆照《インド哲学史》《インド哲学の自我思想》;Stcherbatsky着‧金冈秀友译《大乘佛教概论》;Edited by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and Charles A.Moore《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