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胜鬘夫人(梵śrīmālā,藏Dpal-ḥphreṅ)


  又作尸利摩罗夫人、室利末罗夫人。佛典中有二人皆称此名,且此二人为母女关系。然后人在习惯上皆称前者(母亲)为“末利夫人”,称后者(女儿)为“胜鬘夫人”。后者为《胜鬘经》之主角,其被习称为“胜鬘”,当与此经之流传有关。兹分述二人之事迹如下︰
  (一)中印度劫比罗卫城人,波斯匿王之后。又称末利(梵Mallika,巴Mallika,藏Dpal ḥphreṅ)夫人、摩利夫人、摩利迦夫人。关于其生平,众说纷纭,兹列举数说如次︰依《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七所载,幼名明月,父为摩纳婆,母为婆罗门种。冰雪聪明,仪容超绝。其父殁后,沦为迦毗罗卫城主摩诃男之婢,尝受命至林园采花结鬘呈之,男见大喜,令住园中日日作鬘,因名胜鬘。后以饭食供养佛陀的功德,而得脱离婢身。又于园中遇波斯匿王,以不同之水供应王之所需,并以机智为王退敌,王大感其德,乃迎娶为夫人,后生有毗琉璃太子。《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则谓波斯匿王求婚于释种族,释种守旧法,不欲与之结亲,乃以摩诃男之婢女欺瞒而嫁之。又,依《四分律》卷十八所述,夫人为舍卫婆罗门耶若达的婢女,名黄头,常守末利园。一日,波斯匿王游猎经此园,为黄头巧心所感,乃聘为夫人,以其来自末利园,故称末利夫人。
  此人事迹,在诸经律中颇为常见。如《增一阿含经》卷三〈清信女品〉赞其为优婆斯中供养如来第一。《未曾有因缘经》卷下则谓夫人虽持五戒,然为方便故,不持饮酒、妄语二戒。《鼻奈耶》卷七则载迦留陀夷常独入王宫,为夫人说法,因此,佛乃制定与女人说法过限戒。
  (二)阿逾阇国友称王之妃。其父为中印度舍卫国波斯匿王,母为末利夫人。聪明通敏,受父母薰陶而归依佛道,敬礼赞叹如来,得当来作佛之记。又发十大受及三大愿(参阅附录)。并承佛威神,宣说摄受正法等法门(即《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蒙佛称赞。后又对友称王说大乘之法,与王共同教化国中人民。
  关于“胜鬘”一词之由来,吉藏《胜鬘宝窟》卷上(本)云(大正37‧2b)︰
  “言胜者,一释云︰鬘中之上,故云胜鬘。胜鬘父母,借彼世间殊胜之鬘以美其女,故号胜鬘也。又其人生时,人献首饰之华,故因事立称。波斯匿王为无儿息,祈神请福,后忽生一女,国民群寮皆悉欢喜,各贡上宝华、雕丽珍饰,即从此事立名,故号胜鬘也。二云︰以女比华鬘,女胜于鬘,故曰胜鬘;凡有二胜,(一)形胜,(二)德胜。形胜者,女貌绝伦,华鬘不并,如世云将华比面,则面胜于华也。德胜者,其女聪慧利根,通敏易悟,有胜世人,故云德胜。又波斯匿王唯生此女,王之爱惜,为光饰种胤,是女聪敏爱重,胜世宝雕饰于体,故云胜鬘。”
  ◎附一︰〈胜鬘三大愿〉 (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胜鬘三大愿,指胜鬘夫人在佛为其授十大记□9a39后所发的三大誓愿。也称为三大愿、三大誓愿、三弘愿。《胜鬘经》〈三愿章〉云(大正12‧218a)︰“尔时胜鬘,复于佛前发三大愿而作是言,以此实愿安隐无量无边众生;以此善根于一切生得正法智;是名第一大愿。我得正法智已,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是名第二大愿。我于摄受正法舍身命财护持正法,是名第三大愿。尔时世尊,即记胜鬘三大誓愿,如一切色悉入空界,如是菩萨恒沙诸愿,皆悉入此三大愿中,此三愿者真实广大。”
  《胜鬘宝窟》卷上(末),名此三大愿为求正法智愿、说智愿、护法愿。
  ◎附二︰〈胜鬘十受〉 (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胜鬘十受,又称十受、十大受或十弘誓。指胜鬘夫人在佛前宣誓实行的十大誓愿。
  《胜鬘经》〈十受章〉载(大正12‧217b)︰“尔时,胜鬘闻受记已,恭敬而立,受十大受。”谓胜鬘夫人自誓︰自受记日起至成菩提日,誓守下列十大戒。即︰(1)于所受戒,不起犯心。(2)于诸尊长,不起慢心。(3)于诸众生,不起恚心。(4)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5)于内外法,不起悭心。(6)不自为己受畜财物,凡有所受,悉为成熟贫苦众生。(7)不自为己行四摄法。为一切众生故,以不爱染心、无厌足心、无挂碍心,摄受众生。(8)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厄难困苦众生,终不暂舍,必欲安隐,以义饶益,令脱众苦,然后乃舍。(9)若见捕养众恶律仪及诸犯戒,终不弃舍,我得力时,于彼彼处见此众生,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10)摄受正法,终不忘失。
  隋‧吉藏《胜鬘宝窟》卷上(末)释十大受之义,云(大正37‧20b)︰
  “所言大者︰一当体大,谓普息一切恶,普修一切善,普度一切人。二得果大,谓诸佛菩萨大人王大天王。三是大人所行,故名为大。九道中,六道二乘皆不能行,唯菩萨能行,故名大也。四者时大,谓三大僧祇劫常持此戒。五者永不失,一日之戒,日尽便无;一形之戒,形尽便灭。若一受菩萨大戒,虽经六道而戒法不失,故名为大。馥法师云︰虚心敬纳,克己奉行。”
  关于十大受与三聚净戒的关系,《胜鬘宝窟》卷上(末)云,前五愿皆为息恶,故属摄律仪戒;其次四愿中,第六愿系以财摄众生,第七愿以四摄法摄取众生,第八愿拔除众生现世苦果,第九愿断众生苦因,故此四愿皆属摄众生戒。最后一愿为正法戒,即摄善法戒。日本圣德太子所撰之《胜鬘经义疏》也采用此等配列法。一般认为此法系渊源于北魏‧昭法师之《胜鬘经疏》。该疏以第一愿配誓持,其次四愿配摄律仪戒,再次四愿配摄众生戒,第十愿配摄善法戒。
  [参考资料] 《中阿含经》卷四十七〈五支物主经〉、卷六十〈爱生经〉;《法句譬喻经》卷二;《贤愚经》卷二;《十诵律》卷十六;《摩诃僧祇律》卷十九;印顺《胜鬘经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