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胡语
又称胡言。所指的语言,依不同时代而有不同的指称。分别指匈奴、印度、西域、粟特(Sogdiana)等地通行的语言。大体可分为下列三类︰
(1)秦汉时代称匈奴为胡,因而称其语为胡语。
(2)东汉以后广称外夷为胡,因此总称由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等到月氏、大夏、罽宾等葱岭以西的中亚诸国,以及印度等地的各种语言为胡语。
(3)由南北朝以后到隋唐时代,特称粟特居民为胡,因此称呼其语为胡语。
《宋高僧传》卷三曾论及胡语、梵语之别。其文云(大正50‧723b)︰
“(一)在五天竺纯梵语,(二)雪山之北是胡,山之南名婆罗门,国与胡绝,书语不同。从羯霜那国字源本二十余言,转而相生。其流漫广,其书竖读同震旦欤。至吐货罗言音渐异,字本二十五言,其书横读。度葱岭南迦毕试国,言字同吐货罗。已上杂类为胡也。(中略)又以此方始从东汉传译至于隋朝,皆指西天以为胡国,且失梵天之苗裔,遂言胡地之经书。彦琮法师独明斯致,唯征造录痛责。”
又在论及重译、直译问题时云(大正50‧723c)︰
“重译,如经传岭北,楼兰、焉耆不解天竺言,且译为胡语。如梵云邬波陀耶,疏勒云鹘社,于阗云和尚。又天王,梵云拘均罗,胡云毗沙门是。”
《翻译名义集》卷一云(大正54‧1056a)︰
“自汉至隋,皆指西域以为胡国。唐有彦琮法师,独分胡梵。葱岭已西并属梵种,铁门之左皆曰胡乡。”
此即将雪山(指兴都库什山)以北及其东部之地总称为胡,且指出从东汉以来到隋代,胡梵一向不分,连印度也被并称为胡国,因此也称梵语为胡语。
此外,粟特语被特称为胡语的用例也颇常见,如《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师资之道〉的夹注云(大正54‧222a)︰“五天之地皆曰婆罗门国,北方速利总号胡疆。”《梵语千字文》〈梵唐消息〉认为胡的原语是孙邻(Sulī,又作Sullī、Sūllī)。《梵语杂名》也认为胡的原语是苏哩(Sulī),都将窣利(即粟特,Sogdiana)称为胡。《宿曜经》卷下〈七曜直日历品〉将以窣利语所记的七曜名称称为胡名。因此可知由南北朝到隋唐时代之间,胡语一称具有二义,(1)与西域语同义,(2)特指窣利(即粟特)语。
近世以来,由于在中亚探险的结果,在新疆地区及敦煌千佛洞等地,发现为数不少的胡语写本,由此可以推知,当时的胡语经典曾流传一时。
胡语经典的主要语言包括窣利语、于阗语、高昌龟兹语、土耳其古语(突厥、回鹘)等。此类经典的用语对于汉译佛典有不少影响,同时,在胡语经典之中,也可发现译自汉译佛典的例子。
[参考资料] 《丝路与佛教文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