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胡适(1891~1962)
现代中国文化界名人、史学家。安徽绩溪人,字适之。1909年留学美国,初入康乃尔大学习农科,后转文学院。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曾与任鸿隽等人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1917年一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五月,以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获得博士学位。返国后,出任北京大学教授,时年仅二十七岁而已。
五四运动时,胡氏以提倡白话文学知名于时。自1930年代之后,陆续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及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1962年卒于台湾,世寿七十二。
胡氏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中心人物,也是蜚声国际的思想家。曾获三十五个名誉博士学位。1917年,由于他提出文学革命的纲领而享有盛名。氏之治学特别讲求方法,希望透过科学的方法来改革传统。又,他虽深受杜威之“实验主义”与赫胥黎之“存疑论”的影响,但其根本兴趣则在于历史考证。
胡氏在佛教方面的研究,主要偏重在禅宗史与佛教文学史。其禅宗史研究著作,后被日本禅宗学者柳田圣山辑为《胡适禅学案》一书行世。有关佛教文学问题的讨论,则收在其《白话文学史》之中。胡氏在佛教研究方面的成绩,主要有下列几项︰
(1)对《坛经》的形成过程作一新颖的考证与检讨。
(2)对神会的重要性作一前所未有的考订与揭发。
(3)对佛教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重新定位。
这些史学上的研究成绩,使他在近代佛教研究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