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自利‧利他


  自利与利他的并称。指利益自己且利益他人。又作自他利(sva-parārtha)、自利他利、自他二利、自利利人、自行化他、自信教人信、自益益他、自觉觉他等。“自利”系指自己为得悟而修行,上求菩提;“利他”则是为利益他人、救济他人而宣说教法,下化众生。
  此二利广通于世间、出世间二法,乃大乘菩萨之所兼修。如《净土论》云(大正47‧95a)︰“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唯识论》卷九亦谓菩萨所修胜行随意乐力,一切皆通自他利行。若依别相论,六到彼岸、菩提分等为自利行摄,四种摄事、四无量等一切皆是利他行摄。
  《菩萨地持经》卷一〈自他利品〉载有纯(kevala)、共(para-saṃboddha)、安(hitānvaya,利益种类)、乐(sukhānvaya,安乐种类)、因摄(hetu-saṃgṛhīta)、果摄(phala-saṃgṛhīta)、此世(aihika)、他世(āmutrika)、毕竟(ātyantika)、不毕竟(anātyantika)等十种自利利他行。盖小乘声闻、缘觉为自己修戒、定、慧,修乐独善寂,故于果位灰身灭智而缺利他之行;反之,大乘菩萨以利他慈悲为先,故修六度行以满足二利行而成佛得果。
  《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就“六波罗蜜”之内涵,而解释其自他二利之义︰
  (1)修布施,故善名流布,随所生处财宝丰盈,是名自利;能令众生心得满足,教化调伏,使无悭吝,是名利他。
  (2)修持戒,故远离一切诸恶过患,常生善处,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不犯恶,是名利他。
  (3)修忍辱,故远离众恶,身心安乐,是名自利;化导众生,皆令和顺,是名利他。
  (4)修精进,故能得世间、出世间上妙善法,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勤修善,是名利他。
  (5)修禅定,故不受众恶,心常悦乐,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修正念,是名利他。
  (6)修智慧,故远离无明,除烦恼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得调伏,是名利他。
  又据《成唯识论》卷十所载,佛三身中,自性身寂静安乐,无动作,并为增上缘,令诸有情得利乐,故兼摄自、他二利;受用身中的自受用身唯属自利;他受用及变化二身唯属他利。其他如佛三德、四弘誓愿、三聚净戒等亦分别有自利利他之义。
  此外,昙鸾《往生论注》卷下谓他利与利他二者有别,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若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日僧亲鸾即承此说而主张自利即自力,利他即他力之意。
  ◎附︰印顺〈自利与利他〉(摘录自《妙云集》下编{2})
  “利”是什么
  说到利他,首先应明白“利”的意义是什么?利是利益,利乐;是离虚妄,离丑恶,离贫乏,离苦痛,而得真实,美善,丰富,安乐的。自利与利他,就是使自己或他人,得到这样的利益安乐。世间法,有利必有弊,有乐就有苦,虽不是完善的,彻底的,然也有世间的相对价值。佛法流行在世间,所以佛教所说的利,除了究竟的大利──彻底的解脱而外,也还有世间一般的利乐。佛教的出现世间,是使人得“现生乐,来生乐,究竟解脱乐”。惟有声闻──小乘人,才偏重于“逮得己利”,重于获得个己的解脱乐。说利他,切勿落入声闻窠臼,偏重于己利,专重于解脱自在的利乐。如忽略“现生乐”,即自己狭隘了佛教的内容,自己离弃了人间,也难怪世人的误会了!
  利他,有两大类︰一是物质的利他,即财施︰如见人贫寒而给以衣食的救济,见人疾病而给以医药的治疗,修道路,辟园林等,以及用自己的体力或生命,来助人救人。二是精神的利他,即法施︰如愚昧的授以知识,忧苦的给以安慰,怯弱的给以勉励;从一切文化事业中,使人心向上,向光明,向中道,向正常,向安稳。这不但是出世法的化导,也以世间正法来化导,使人类养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类的德性知能,为出世法的阶梯。当然,法施是比财施更彻底的。如给贫苦人以衣食的救济,是财施;这只是临时的,治标的。如以正法启迪他,授以知识技能,帮助他就业(除幼弱老耄残废而外),即能凭自己的正当工作,获得自己的生活,这比临时的救济要好得多。佛法中,出世法施胜过世间法施,法施比财施更好,然决非不需要财施,不需要世间法施。如专以解脱自在为利,实在是根本的误解了佛法。
  即以出世的法施来说,从使人得解脱来说,也并不像一般所想像的偏差。解脱,要从熏修行持得来。小乘行者,初发出离心,即种下解脱的种子;以后随顺修学,渐渐成熟;最后才证真断惑得解脱。大乘行者,初发菩提心,即种下菩提种子;经长时的修行成熟,才能究竟成佛。大乘与小乘,都要经历“种”、“熟”、“脱”的过程。所以出世法的教化,也不只是使人当下解脱自在,才是利他。使人“种”,“熟”,难道不是利他?使人当前解脱,非自己解脱不可(也有自己未曾解脱而能使人解脱的事证)。但使人得“种”利,得“熟”利,自己虽并未得解“脱”利,却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涅槃经》说︰“具烦恼人”,如能季义的一分,也可以为人“依”(师)。如了解佛法的真意义,不说给人现在安乐的利益,就是专论解脱乐,也决非“非自己先大彻大悟不可”。不过真能解脱自在,利益众生的力量,更深刻更广大而已。质疑者,从非要大彻大悟不可所引起的疑难,本来不成问题。可是一分佛弟子,极力强调当前解脱自在的利益,唱起非自利不能利他的高调。结果,是否做到(解脱的)自利,还不得而知,而一切利他事行,却完全忽略了!
  重于利他的大乘
  净化身心,扩展德性,从彻悟中得自利的解脱自在,本为佛弟子的共同目标。声闻道与菩萨道的差别,只在重于自利,或者重于利他,从利他中完成自利。声闻不是不能利他的,也还是住持佛法,利乐人天,度脱众生,不过重于解脱的己利。在未得解脱以前,厌离心太深,不大修利他的功德。证悟以后,也不过随缘行化而已。而菩萨,在解脱自利以前,着重于慈悲的利他。所以说︰“未能自度先度人,菩萨于此初发心。”证悟以后,更是救济度脱无量众生。所以声闻乘的主机,是重智证的;菩萨乘的主机,是重悲济的。
  菩萨道,在初期的圣典中,即被一般称做小乘三藏中,也是存在的,这即是菩萨本生谈。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或作国王、王子,或作宰官,或作外道,或作农工商贾、医生、船师;或在异类中行,为鸟为兽。菩萨不惜财物,不惜身命,为了利益众生而施舍。阎浮提中,没有一处不是菩萨施舍头目脑髓的所在。他持戒,忍辱,精勤的修学,波罗蜜多的四种、六种或十种,都是归纳本生谈的大行难行而来。这样的慈悲利他,都在证悟解脱以前,谁说非自利不能利他!等到修行成熟,菩提树下一念相应妙慧,圆成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顿悟成佛,从三大阿僧祇劫的慈悲利他中得来。菩萨与声闻的显著不同,就是一向在生死中,不求自利解脱,而着重于慈悲利他。
  初期的大乘经,对于菩萨的三祇修行,与三藏所说的小小不同。大乘以为︰菩萨的利他行,在没有证悟以前,是事行,胜解行,虽然难得,但功德还算不得广大。彻悟的证真──无生法忍以后,庄严净土,成熟众生的利他大行,功德是大多了。因为这是与真智相应,是事得理融的,平等无碍的。大乘分菩萨道为二阶︰般若道,凡经一大僧祇劫,是实证以前的,地前的。唯识宗称为资粮位,加行位(到见道位)也名胜解行地。证悟以后是方便道,凡经二大僧祇劫,即登地菩萨,唯识家称为从见道到修道位。大体的说︰地前菩萨,虽有胜解而还没有现证,广集无边的福智资粮,与本生谈所说相近。大地菩萨,现证了法界,如观音菩萨等慈悲普济,不可思议。本生谈中的一分异类中行,属于这一阶段的化身。虽有未证悟,已证悟二大阶位,而未证悟前,菩萨还是慈悲利物,决无一心一意趣求解脱自利的。所以据菩萨行的本义来说,质疑者的疑难,完全出于误解,根本不成问题。观音菩萨等寻声救苦,是大地菩萨事,然并非人间的初学菩萨行者,不要实践慈悲利物的行为。
  不过,一分的后期大乘,自称为大乘的最大乘,上乘的最上乘;至圆至顿,至高至上。不再是大器晚成,而是一心一意的速成急就。于是乎“横出”、“顿超”、“一生取办”、“三生圆证”、“即身成佛”、“即心即佛”等美妙的术语,大大的流行起来。“生死未了,如丧考妣”;“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这一类声闻的厌离心情,居然活跃于至圆至顿的大乘行者的心中。山林清修,被称美为菩萨的正道,而不再是走向“京都城邑聚落”了。在这种思想中,质疑者的疑难,也自以为不成问题的。因为一切利他功德,本来圆成,不需要向外求索。如一念证悟,即具足六波罗蜜,无边功德,一点也不缺少。在理论上,在心境上,当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然在一般凡夫的眼光中,这种菩萨的利他功德,不过是宗教徒自心的内容。从表现于实际来看,但见自利,并未利他,并不能免却难者的怀疑。
  抗战期中,太虚大师从南洋访问回来说︰南方的教理是小乘,行为是大乘;中国的教理是大乘,行为是小乘。其实,南方的佛教,虽是声闻三藏,由于失去了真正的声闻精神,几乎没有厌离心切,专修禅慧而趋解脱的。缺乏了急求证悟的心情,所以反能重视世间的教化,做些慈善文化事业。而中国呢,不但教理是大乘的最大乘,顿超直入的修持,也是大乘的最大乘。称为大乘的最大乘,实是大乘佛教而复活了声闻的精神──急求己利,急求证入。失去了悲济为先的大乘真精神,大乘救世的实行,只能寄托于唯心的玄理了!
  长在生死利众生
  大乘佛教的修学者──菩萨,如没有证悟,还不能解脱自在,他怎么能长期的在生死中修行?不怕失败吗?能自己作得主而不像一般凡夫的堕入恶道,或生长寿天吗?自己不能浮水,怎能在水中救人?难道不怕自己沉没吗?一分学者的专重信愿,求得信心的不退;或专重智证,而趋于急求解脱,急求成佛,这都不外乎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当然,自己不能浮水,不能入水救人。然而,自己离水上岸,又怎么能在水中救人?声闻人急求自证,了脱生死,等到一断烦恼,即“与生死作隔碍”,再不能发菩提心──长在生死修菩萨行。虽然大乘经中,进展到还是可以回心向大的结论,然而被痛责为焦芽败种的,要费多大的方便,才能使他回向大乘呢?要再修多少劫的大乘信心,才能登菩萨地呢?即使回入菩萨乘,由于过去自利的积习难返,也远不及直往大乘的来得顺利而精进。所以大乘经中,以退失菩提心为犯菩萨重戒;以悲愿不足而堕入自利的证入为必死无疑。不重悲愿,不集利他的种种功德,一心一意的自利,以为能速疾成佛,这真是可悲的大乘真精神的没落!
  在水中救人,是不能离水上岸的。要学会浮水,也非在水中学习不可。菩萨要长在生死中修菩萨行,自然要在生死中学习,要有一套长在生死,而能普利众生的本领。但这非依赖佛力可成;也非自己先做到了生脱死,解脱自在,因为这是要堕入小乘深坑的。菩萨这套长在生死而能广利众生的本领,除“坚定信愿”,“长养慈悲”而外,主要的是“胜解空性”。观一切法如幻如化,了无自性,得二谛无碍的正见,是最主要的一着。所以经上说︰“若有于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历百千生,终不堕地狱。”惟有了达得生死与涅槃,都是如幻如化的,这才能不如凡夫的恋着生死,也不像小乘那样的以“三界为牢狱,生死如冤家”而厌离他,急求摆脱他。这才能不如凡夫那样的怖畏涅槃,能深知涅槃的功德,而也不像小乘那样的急趣涅槃。在生死中浮沉,因信愿,慈悲,特别是空胜解力,能逐渐的调伏烦恼,能做到烦恼虽小小现起而不会闯大乱子。不断烦恼,也不致作出重大恶业。时时以众生的苦痛为苦痛,众生的利乐为利乐;我见一天天的薄劣,慈悲一天天的深厚,怕什么堕落?惟有专为自己打算的,才随时有堕落的忧虑。发愿在生死中,常得见佛,常得闻法,“世世常行菩萨道”,这是初期大乘的共义,中观与瑜伽宗的共义。释尊在经中说︰“我往昔中多住空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与声闻行的多修生死无常故苦,厌离心深,是非常不同的。大乘经的多明一切法空,即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修菩萨行的成佛大方便。这种空性胜解,或称“真空见”,要从闻思而进向修习,以信愿、慈悲来助成。时常记着︰“今是学时,非是证时”(悲愿不足而证空,就会堕入小乘)。这才能长在生死中,忍受生死的苦难,众生的种种迫害,而不退菩提心。菩萨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广利一切众生。自己还没有解脱,却能广行慈悲济物的难行苦行。虽然这不是人人所能的,然而菩萨的正常道,却确实如此。
  慈悲为本的人菩萨行
  菩萨是超过凡夫的,也是超过二乘的。恋着世间的凡夫心行,是世间常事,如水的自然向下,不学就会。一向超出生死的二乘行,是偏激的厌离,一面倒,也还不太难。惟有不着世间,不离世间的菩萨行,才是难中之难!事实确乎如此︰凡夫心行,几乎一切都是。释迦佛的会上,有的是小乘贤圣,不容易,也还不太难。菩萨,只有释迦与弥勒;这是人间的历史事实。可见菩萨心行是极不容易的,如火中的青莲华一样。大乘经中说︰十方有无量无边的菩萨,那是十方如此,而此土并不多见。至于大地菩萨的化现,可能到处都是,但这不是人间所认识的。从此土的博地凡夫来论菩萨行,如不流于想像,神秘,尊重事实,那是并不太多的。经上说︰“无量无边众生发菩提心,难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转。”所以说︰“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这不是权教,是事实。出世,是大丈夫事,而菩萨是大丈夫中的大丈夫!如有一位发心得成就不退,对于众生的利益,实在是不可度量,如一颗摩尼宝珠的价值,胜过了阎浮提的一切宝物一样。
  我们必须认清︰名符其实的菩萨,是伟大的!最伟大处,就在他能不为自己着想,以利他为自利。伟大的,这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宏扬大乘法,景仰佛陀的圆满,菩萨大行的伟业,虽要经历久劫修行,或者暂时中止进行,但一历耳根,万劫不失,因缘到来,终究要从此成佛的。成就不退的菩萨,虽说不会太多,然有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自有能真实发菩提心。有信愿,慈悲,空性胜解,正好在生死海中锻炼身手,从头出头没中自利利人。一般能于菩萨行而随喜的,景仰的,学习的,都是种植菩提种子,都是人中贤哲,世间的上士。有积极利他,为法为人的大心凡夫,即使是“败坏菩萨”,也比自了汉强得多!这种慈悲为本的人菩萨行,浅些是心向佛乘而实是人间的君子──十善菩萨;深些是心存利世,利益人间的大乘正器。从外凡、内凡而渐登贤位的菩萨,没有得解脱的自利,却 能为一切众生而修学,为一切众生而忍苦牺牲。渐学渐深,从人间正行而阶梯佛乘,这才是菩萨的中道正行。真能存菩萨的心胸,有菩萨的风格,理解菩萨利他的真精神,那里会如丧考妣的急求己利?
  佛教的利他真精神,被束缚,被误会,被歪曲,这非从根救起不可!这非从菩萨道的抉择中,把他发挥出来不可!这才能上契佛陀的本怀,下报众生的恩德。也惟有这样,才能答覆世间的疑难!
  [参考资料] 《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上;《未曾有因缘经》卷下;《无上依经》卷上〈菩提品〉;《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相不坏假名论》卷下;《往生论》;《往生要集》卷上(末);宇井伯寿《佛教泛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