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自性分别(梵svabhāva-vikalpa,藏ṅo-bo-ñid-du kun-tu-rtog-pa)
三分别之一。又名自性思惟或任运分别。指前五识等缘现在境,任运分别其自性。如《显扬圣教论》卷十六云(大正31‧558b)︰“自性分别,谓于色等想事分别色等所有自性。”《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云(大正31‧703a)︰“自性分别者,谓于现在所受诸行自相行分别。”又,《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云(大正27‧219b)︰“欲界五识身唯有一种自性分别,虽亦有念而非随念分别,不能忆念故。虽亦有慧而非推度分别,不能推度故。欲界意地具三分别,初静虑三识身唯有一种自性分别。”
此谓自性分别,系对现前之客观对象,完全不加推测,而无分别地加以觉知。
关于自性分别之体,《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谓其体为寻与伺;《杂阿毗昙心论》卷一亦云(大正28‧880b)︰“自性思惟者,谓觉也。”觉即寻。《俱舍论》卷二亦举传说之义,谓(大正29‧8b)︰“自性分别体唯是寻。”
[参考资料] 《三无性论》卷上;《摄大乘论释论》卷四;《顺正理论》卷四;《俱舍论光记》卷二;《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