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自性唯心
谓心外无法,三界唯是一心。“自性”,谓自己的本性,指本来具有的佛性;“唯心”,谓三界唯一心,即不承认心外有法。旧译《华严经》卷十云(大正 9‧465c)︰“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又说︰“一切从心转”、“心造诸如来”等,凡此皆在彰显三界唯心之理。亦即依此等理趣而说生佛一如、唯心己心之理。甚至于说“弥陀”,谈“极乐”,亦未超出此自性唯心之理。
虽然如此,但此乃圣道、第一义谛之理谈。而非净土门中之指方立相、彼土得证之义。又,虽为圣道,然若偏执心外无境,则坏俗谛缘起之差别,故华严、天台诸宗不坏十界三千诸法,而建立一如法界。《般若》《深密》诸经不遮俗谛缘起,而显真谛平等之理。若偏执其一,不免过犹不及。
此如禅宗六祖慧能在《法宝坛经》(大正48‧352a)云︰“凡愚不了自性,不知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云︰“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对此,《龙舒增广净土文》云(大正47‧255c)︰“世有专于参禅者云唯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唯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丁宁详复言之,岂妄语哉?”
若论心之实相,实卷舒自在。卷则若如意宝珠,舒则如浩大虚空,具恒沙万德,周遍法界。故无量诸佛、无尽世界虽为己心之实相而亦俨然存在。若如实通达此理,净土之真证岂可贬抑?固执边见之人,唯执方寸之耿耿,以为己心;而不知我心实遍法界。故不宜泥于自性唯心之言,而轻忽佛陀金口所说之实况。
[参考资料] 《决疑行愿二门》;《莲华胜会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