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自恣(梵pravāraṇa,巴pavāraṇa,藏dgag-dbye)


  印度僧团生活中之一固定仪式。指每年雨期夏安居末日,大众就见、闻、疑三事,相互指谪罪过,忏悔修福。音译钵剌婆剌拏,意译随意,或自恣。安居期间共计九十日,是僧众的特别修行期。而自恣可说是结束这种特别修行期的仪式。全部佛教徒循例住在同一结界内,在过去的九十天中,过特别的生活。而在安居的最后一天晚上,大家集于一堂,检讨在过去的九十日内,各自的言行有无违反戒律。大家互相指出对方在行为方面的错失,藉以反省修养。结果若有犯戒,则要忏悔赎罪。这便是自恣。举行自恣仪式的这一天,谓之“僧自恣日”。
  《四分律行事钞》卷上解释其名称云(大正40‧42b)︰“然九旬修道,精练身心。人多迷己,不自见过,理宜仰凭清众,垂慈诲示。纵宣己罪,恣僧举过。内彰无私隐,外显有瑕疵。身口托于他人,故曰自恣。”
  依《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及《受新岁经》所载,自恣之后之比丘、比丘尼,其法腊即增加一岁。此谓之“受岁”或“受新岁”。
  此外,《十诵律》卷二十三〈自恣法〉云(大正23‧165b)︰
  “从今听夏安居竟,诸比丘一处集,应三事求他说自恣,何等三?若见、若闻、若疑罪。如是应自恣,一心集僧,集僧已,应差能作自恣人,应如是唱,谁能为僧作自恣人,是中若有言我能。佛言︰若比丘五恶法成就,不应作自恣人。(中略)比丘成就五善法,应作自恣人。(中略)应如是语,长老忆念,今僧自恣日,我某甲比丘,长老僧自恣语,若见闻疑罪语我,怜悯故,我若见罪,当如法除。”
  自恣有“非法别自恣”、“非法和合自恣”、“有法别自恣”、“有法和合自恣”四种。其中前三者,佛不听许,惟最末之有法和合自恣为佛所听许。
  《四分律行事钞》卷上又述其时期(大正40‧42c)︰“律云︰安居竟自恣,则七月十六日为定。律又云︰僧十四日自恣,尼十五日自恣,此谓相依问罪,故制异日。及论作法,三日通用。克定一期,十六日定。”
  ◎附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摘录)
  凡夏罢岁终之时,此日应名随意,即是随他于三事之中,任意举发说罪除愆之义。旧云自恣者,是义翻也。必须于十四日夜,请一经师升高座、诵佛经。于时俗士云奔,法徒簸。燃灯续明,香花供养。怏总出,旋绕村城。各并虔心礼诸制底,棚车舆像、鼓乐张天。幡盖萦罗,飘扬蔽日。名为三摩近离,译为和集。凡大斋日,悉皆如是。即是神州行城法也。禺中始还入寺,日午方为大斋。过午咸集,各取鲜茅可一把许,手执足蹈作随意事。先乃苾刍,后方尼众,次下三众,若其众大恐延时者,应差多人分受随意,被他举罪则准法说除。当此时也,或俗人行施,或众僧自为。所有施物将至众前。其五德应问上座云︰此物得与众僧为随意物不?上座答云︰得所有衣服、刀子、针锥之流,受已均分。斯其教也,此日所以奉刀针者,意求聪咋智也。随意既讫,任各东西。即是坐夏已周,无劳更经一宿。
  ◎附二︰《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摘录)
  佛告阿难曰︰汝今于露地速击揵稚,所以然者,今七月十五日是受岁之日。是时尊者阿难,右膝着地长跪叉手,便说此偈︰净眼无与等,无事而不练,智慧无染着,何等名受岁。尔时世尊复以偈报阿难曰︰受岁三业净,身口意所作,两两比丘对,自陈所作短,还自称名字,今日众受岁,我亦净意受,唯愿原其过。(中略)是时世尊坐于草座,告诸比丘︰汝等尽当坐于草座。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时诸比丘各坐草座。是时世尊默然观诸比丘已,便勒诸比丘︰我今欲受岁,我无过咎于众人乎?又不犯身、口、意。如来说此语已,诸比丘默然不对。是时复再三告诸比丘︰我今欲受岁,然我无过于众人乎?是时尊者舍利弗,即从座起,长跪叉手白世尊言︰诸比丘众观察如来,无身、口、意过,所以然者,世尊今日不度者度,不脱者脱,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无救者为作救护,盲者作眼目,为病者作大医王,三界独尊,无能及者,最尊最上。(中略)以此事缘,如来无咎于众人,亦无身、口、意过。是时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向如来自陈,然无咎于如来及比丘僧乎?世尊告曰︰汝今舍利弗,都无身、口、意所作非行,所以然者,汝今智慧无能及者。(中略)汝今所说,常如法义,未曾违理。是时舍利弗白佛言︰此五百比丘尽当受岁,此五百人尽无咎于如来乎?世尊告曰︰亦不责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所以然者,此舍利弗,大众之中,极为清净,无瑕秽,今此众中,最小下坐,得须陀洹道必当上及不退转法,以是之故,我不怨责此众。
  [参考资料] 《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七;《昙无德律部杂羯磨》;《四分比丘羯磨法》;《五分律》卷十九;《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六;《毗尼母经》卷四、卷八;《历代三宝纪》卷十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十三;《禅林象器笺》〈节时门〉;《释氏要览》卷下;《翻译名义集》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