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自相(梵sva-lakṣaṇa,藏raṅ-gi mtshan-ñid)
指不与他相共通,唯自独有的体相。“共相”的反义词。《杂阿毗昙心论》卷一(大正28‧870c)︰“自相者不共,即此非余。如碍相是色。”据《佛地经论》卷六、《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所载,可知自相系现量所得,非分别心所能知;亦即自相需依定心等,方得证知。或说依据假智对共相作层层解析,其最终亦得辨知诸法之自相。此如《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所云(大正43‧288b)︰“色蕴是自相,漏、无漏是共相。色蕴之中,色处等是自相,色蕴是共相。色处中,青等是自相,色处是共相。”
又,《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曾就自相共相、自性差别加以分别,据该书所述,自相共相体非是遍,有是自相非共相,如青色等相;有是共相非自相,如空无我等。又,自性与差别,体即遍通,自相共相皆有自性,自相共相皆有差别。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二;《俱舍论》卷二十三;《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本);《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末);《集量论》;《量释论》;《正理滴论》;《摄真实论》;山口益《佛教に于ける无と有との对论》;松尾义海《印度论理学の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