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自立论证派(梵Svātantrika)


  印度中观学派的两大派别之一。此词亦为西藏佛教史家用来称呼印度中观派内承继清辩学说的某一类学者。相对于此,承继月称系统者,则被称为“归谬论证派”(Prasaṅgīka)。六世纪时,清辩在《般若灯论》中,以陈那的论理学说为依据,对佛护所主张的归谬式论证方法加以批判,并主张“空”的论证必须是“自立性的”、“定言性的”。亦即相对于归谬论证派之主张“无须拥有自己的论证命题”,自立论证派的学者则主张在辩论时,中观学者自己亦须拥有自己的独特主张,因而必须有正确的论证命题来加以表明。此派学者认为如果只是援用对方的理论,到最后必然会站在与对方相同的立场。若是如此,则无法破斥异论以及树立空性论。因此主张正确的真理必须以正确的方法表明。
  ◎附一︰梶山雄一着‧吴汝钧译《空之哲学》第三章(摘录)
  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中,六~七世纪这一时代,具有独特的意义。一言以蔽之,这是知识论的时代。特别是陈那(Dignaga,480~540)与法称(Dharmakīrti,600~660)出来,使认识论与逻辑飞跃地发展。这两人又缩短了经量部与唯识派(瑜伽行派)在理论上的距离,促发经量瑜伽派一总合学派的成立。这两个佛教哲学者的时代的先后,和当时对于这两人的理论的反应上的不同,把中期中观派清楚地区别出来。
  佛护被认为是归谬论证派的始祖,他生于陈那之先,不能知晓完整的佛家逻辑。但他以敏锐的逻辑意识来解释《中论》,想依归谬法来论证中观思想。清辩与月称并不知道法称的深邃的认识论,又对先于他们的陈那的思想,对其认识论未有留意。但两人对陈那的逻辑都表示机敏的反应。
  自立论证派的清辩差不多全面地把陈那的佛家逻辑取入自己的中观哲学中。他以为要依陈那的推论式,才能定言地论证中观的基本立场。归谬法的间接论证是不成的。月称则与新兴的逻辑主义相对抗,他嘲笑逻辑,以为与中观的本质不相容,他把中观思想,只作为主体的问题来处理。虽然月称与佛护同被称为归谬论证派,但他排斥逻辑,这则与佛护不同。(中略)
  所谓归谬论证派(Prāsaṅgika),即是应用归谬法(prasaṅga或prasaṅga-anumāna)的学派之意;自立论证派(Svātantrika)即是应用定言的论证(svatantra-anumāna)的学派。归谬是间接的论证,定言的论证则是直接的、自立的。这两个学派名并不是佛护、月称或清辩他们自己加上去的,恐怕是后来西藏人整理印度佛教诸学派而要理解它们时所作出来的。不过,这并无损于这学派名字的妥当性。
  ◎附二︰梶山雄一(等)编‧李世杰译《中观思想》第五章第一节(摘录)
  [自立论证派] 关于自立论证派,兹用(1)定义,(2)名称的由来,(3)分派,(4)宗义书的教义四项来说明。
  第一,定义是︰依据自相(svalakṣaṇa)成立,把言语习惯(vyavahāra)上所承认的自性认为是无。这就是自立论证派的定义。
  第二,名称的由来︰为什么会被叫做“自立论证中观派”呢?这是因为,它依据自立性而成立具备有三种条件之证因,以作为胜义性的存在之否定,所以才作那样的称呼。
  第三,分派︰假如把它分类的话,即为瑜伽行中观自立论证派与经行中观自立论证派两派。不承认外境,而承认“自证知”(sva-saṁ-vid)的中观派,乃是前者(瑜伽行中观派)的定义,其代表者是寂护论师。其次,不承认自证知而承认有以自相而成立的外境之中观派,乃是后者(经行中观派)之定义。其代表者是清辩论师。前者的根本立场被认为是与唯识派一致,故称瑜伽行中观派。后者如经量部,承认有极微积集之外境,故称经行中观派。
  在瑜伽行中观自立论证派里,也分为与形象真实(有相唯识)派一致的中观派和形象虚伪(无相唯识)派一致的中观派两派。前者(形象真实派)有寂护、莲华戒、解脱军(Vimuktisena)等人。后者(形象虚伪派)有师子贤、吉达里(Jitāri)、罗婆巴(Rava-pa)等人。据说,吉达里与形象虚伪有垢论派一致,罗婆巴乃与形象虚伪无垢论派一致。
  第四,关于宗义书的教义,有瑜伽行中观自立论证派之学说,与经行中观自立论证派之学说。
  [参考资料] 山口益《般若思想史》。